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部分

府的腐朽無能造成國家財政困難,從而大大限制了海軍進一步發展的原因。惡果很快就顯現了,1894年中日甲午之戰,清朝統治集團的腐敗無能和軍事制度的陳舊落後,使得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海軍局內外一(2)

1896年,清政府決定重整海軍。經載洵、薩鎮冰到美國、日本考察,向德國、美國、英國、日本、義大利等國定購了一批艦艇。外國先進裝備的引進,使得海軍又有了一定實力。

轉眼到了辛亥革命時期,海軍在辛亥革命中表現曲折,政治態度變化很大。先是參加鎮壓革命,後又參加起義歸附革命。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臨時政府設9個部,其中就有海軍部。

1916年袁世凱稱帝,引起全國人民的反對,西南各省尤其激烈,成立了護國軍,要求取消帝制。袁世凱的倒行逆施人心喪盡,就連他手下的大將,如海軍總長劉冠雄也通電錶示反對。次年,封建餘孽張勳率辮子軍攻入北京發動復辟,孫中山與海軍總司令程璧光率部分軍艦南下廣州,發起護法運動。10多艘軍艦組成了西南護法艦隊,這樣,全國海軍分化為南北兩方,形成對峙局面。①

然而,孫中山所領導的廣東軍政府的局勢並不穩定,一直處於動盪之中,這也就決定了護法海軍政治態度上的遊移動搖。護法海軍的高階將領中,除極個別人真心實意擁護孫中山的革命主張外,其餘大多數皆為投機分子,他們出於一己或小宗派、小幫夥之私利,翻雲覆雨,朝秦暮楚,在各派軍閥之間看風使舵,投機鑽營。明眼人已經看出,護法海軍表面統一的好景不長,總有一天要分化。

在護法艦隊中,派系是公開的秘密,並且根深蒂固。當時護法艦隊分為閩魯兩大派系,而高階官員大多是福建人。這個狀況的形成,與海軍建軍和所辦海軍學校的歷史有關。甲午海戰失敗以來,清政府重建海軍,在福建馬尾開辦海軍學校,閩人自然佔了大多數,這一方面養成了傳統的宗派地域觀念,另一方面整個艦隊的領導權也幾乎控制在閩人手中。由於艦隊裡不光是閩人,還有其他省籍、其他海軍學校畢業的官佐和士兵,如同樣歷史和名氣也值得一提的煙臺海校畢業的軍官就很不得勢,其他省籍的官兵也頗受排擠,於是,兩派矛盾便不斷加深起來。閩系怕魯係爭奪艦隊領導權,就把魯系官兵統統趕到岸上,不讓他們上艦任職和服務,於是矛盾進一步激化,一些艦上發生了閩、魯兩籍官兵的毆鬥事件,因毆鬥而傷人已屢見不鮮。

海軍的這個狀況,引起了孫中山的憂慮和反感。1921年春,孫中山下決心整頓海軍,密令魯系軍官、魚雷局局長溫樹德為改革艦隊臨時總指揮,長洲炮臺司令陳策為副指揮。溫樹德、陳策經過密謀,用非常手段將整個護法艦隊共11艘軍艦全部奪得。經此次變故,孫中山便任命溫樹德為海軍司令,兼海圻艦艦長。其他各艦也重新進行了任命,如潘文治為楚豫艦艦長,歐陽琳為同安艦艦長,歐陽格為豫章艦艦長。永豐、永翔、福安、舞風等艦均由廣東地方海軍人員任艦長。

1922年6月,陳炯明在廣州叛變,炮轟觀音山,夜襲總統府,孫中山避難永豐艦,率海軍與叛軍對峙50多天。陳炯明施展種種伎倆,對海軍實行拉攏、收買,結果導致海軍分化,孫中山失敗。萬般無奈的孫中山被迫乘英國驅逐艦去了上海。溫樹德見孫中山失敗,艦隊軍餉無著,生存困難,也率海圻、肇和、永翔、同安、楚豫等艦直駛青島,稱渤海艦隊,北歸北洋政府。這樣,廣東護法軍政府所留海軍就只剩下永豐、飛鷹、舞鳳、甘泉艦了。所留艦隻在陳策管轄之下,留駐廣州。陳策便成為粵系海軍的首領。

所留廣州的海軍力量,已大不如前。其艦艇主要是內河小艇,絕大多數在百噸以下,且已年久失修。噸位較大的,只有中山、寶璧、自由、江固等艦。而以戰鬥力而論,則只有中山艦令人刮目相看。

中山艦即原來的永豐艦。一部永豐艦的歷史可以折射出中國國民革命的光芒。1909年7月,清政府任命載洵、薩鎮冰為籌辦海軍大臣。載、薩二人即先後到美、日等國考察,並向幾國定購軍艦,其中向美國定購巡洋艦1艘,向日本定購炮艦2艘。1913年初,從外國定購的軍艦陸續到貨,其中在日本定購的炮艦,命名為水豐、永翔。永豐艦由日本三菱造船廠建造,長米,寬8.9米,排水量836噸,航速每小時13.5海里,有主副炮8門,滿員編制138人,是一艘頗具實力的嶄新軍艦。①永豐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