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耆王不肯前來,完全是你在作祟!”有人建議殺之,班超認為此人權重於王,殺之會驚動焉耆王,必然會拼死一搏,增加平定三國的困難,因此贈以重禮遣回。不久,焉耆王親率王公來見班超,奉獻珍寶,但內心並不真想歸附,所以派人拆毀開都河上的唯一的一座葦橋,企圖阻止班超大軍進入焉耆。班超毅然率大軍涉水而過,進抵距王城南河城(一作員渠城)二十餘里處駐紮。焉耆王大驚,想棄城而逃。這時忽然又接到班超的來信,聲稱將厚賞諸國國王及大臣。焉耆王等信以為真,與尉犁王沉、北鞬支等三十餘人赴宴,相國腹久等人害怕被殺,逃往山谷。眾人坐定之後,班超突然變臉,喝令將焉耆王等人綁縛,押至陳睦被害處斬首,傳送首級至京師報功,隨即發兵攻掠焉耆王城,屠殺五千多人,俘獲一萬五千多人,牲畜三十多萬頭,更立曾為漢朝侍子的元孟為焉耆王,尉犁、危須也重立新王。至此,班超大功告成,西域五十餘國重歸漢朝。永元七年(95年),班超因平定西域,被封為定遠侯,後人稱其為“班定遠”,當年封侯於萬里之外的壯志終於如願以償。
永元十二年(100年),班超經營西域已經二十多年,歲月的流逝,鞍馬的勞頓,這位當年的壯漢,如今已是鬢髮皆白,疾病纏身,思鄉情切,因此上書朝廷,以“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的懇切語言,請求和帝早日準其還鄉。不料奏章雖上,三年杳無音信。妹妹班昭不得不再次上書,歷陳其兄功績及老病纏身之狀,終於感動了和帝,下詔徵班超回朝。永元十四年(102年)八月,班超終於回到闊別三十一年的中土,一個月之後便與世長辭了。
“竟斷匈奴臂,穹碑勒此間。星弧彎夜月,鐵馬駐天山。斬馘誅呼衍,全師入漢關。至今捫古碣,血漬土花斑。”這是清代詩人李鑾宣至新疆巴里坤城時,尋見東漢永和二年(137年)敦煌太守裴岑於此地大敗北匈奴殘部,誅殺呼衍王后刻石紀功的石碑,有感而作。雖然事過境遷,當年金戈喧囂的疆場早已寂寞多時,唯有不語的石碑,默默地銘記著兩漢將士們浴血天山南北,奮斷匈奴右臂的業績,長久地保留在人間。
第六章、暫費而久逸,一勞而永寧
一、王莽擾亂匈奴
自從呼韓邪單于在宣、元年間歸附漢朝之後,漢匈之間一直保持著和平相處的友好關係。呼韓邪死後,每位新單于繼位,都要遣名王入朝貢獻或遣子入侍,甚至親自入朝。漢朝對匈奴入朝者也甚為優待,每次都指派專使至邊塞迎接,護送至長安,依照舊例厚加賞賜。哀帝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正月,烏珠留單于率隨從五百多人,與烏孫大昆彌伊秩靡同至長安朝賀正月。匈奴與烏孫的首領同時入朝,這在西漢歷史上是僅有的一次,朝廷也引以為榮。然而,華宴易散,美景難再,隨著哀帝的去世,元帝王皇后(即元后)臨朝稱制,其侄子王莽復任大司馬,總攪朝綱,因議立平帝,晉封為安漢公,劉漢天下實際上已名存實亡。王莽為了取代漢室,對漢朝的內外政策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動,史稱“託古改制”,漢匈關係也隨之發生了劇烈的變化。
早在宣、元時期,漢曾與匈奴有三條約定:在中國境內,漢匈在各自居住的區域內自守;如有侵犯邊塞之事,匈奴應及時向漢朝報告;若有投降者不得接受。這三條約定是漢朝處理與匈奴關係的原則,基本上都得到了遵守。河平元年(前28年),成帝拒絕接納匈奴右皋林王伊邪莫演的歸降;建平元年(前6年),烏珠留單于遣使上告漢使夏侯藩強索匈奴土地,哀帝則向單于表示歉意。這二起事件,漢匈都是按照三條約定妥善加以處理,所以得到了較為完滿的解決。但到了元始二年(2年),事情突然發生了變化。西域車師后王姑句因開通新道之事與漢戊己校尉徐普發生衝突,被徐普無理囚禁;來去胡王唐兜因屢受羌人襲擊,求救於西域都護但欽,被但欽拒絕。二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率部眾投降匈奴。烏珠留單于受降後,遣使至長安報告。王莽馬上派遣中郎將韓隆等出使匈奴,以西域內屬為由,責備單于不應受降。單于不願意因此而影響與漢朝的關係,於是向使者謝罪,執二王交付使者,並請求朝廷赦免二人罪過。然而,王莽為了立威於西域及匈奴,拒絕了單于的請求,將二王縛至西域,召集西域諸國國王,當眾斬首,藉此恐嚇諸國。二王叛降匈奴,起因完全是由於西域都護及戊己校尉處置失誤,王莽又殺人立威,更是激起諸國的強烈不滿。隨後,王莽為了杜絕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遣使赴匈奴,重造四條約定:中原人逃入匈奴者,烏孫亡降匈奴者,西域諸國佩漢印綬降匈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