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打下來了,總算是有個好訊息了。
然而,山海關的淪陷,讓清水明月關之戰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崇禎皇帝很快把這絲欣喜埋在心中,先揚了揚手道:“孫卿平身!”
說完之後,他發現孫承宗根本沒動。便以為孫承宗還有什麼話要說,或者是說要請罪之類以退為進。
如此想著,崇禎皇帝便微微皺起了眉頭。自己已經說了平身,有什麼事情就站起來說話。不要依仗拿下清水明月關的一點功勞,就趁機開始討價還價。
他忍著剛冒出來的怒氣,想再說一次時,侍立在邊上的王德化已有了動作。只見他走過去,伸出雙手去扶。
這動作讓崇禎皇帝微微有點吃驚,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看著孫承宗微微顫顫地站起來,他才忽然記起來,孫承宗已是六十七歲的老人了。
王德化扶起孫承宗後,低頭奏道:“陛下,孫大人該是接到聖旨後,連夜趕回,五天趕了五百多里。”
如果是年輕人,五天趕五百多里,其實並不算什麼。可孫承宗已是六十七的老大爺了,很難想象是要靠多大的毅力堅持著趕路。
崇禎皇帝連忙讓另外的內侍搬來圓凳,給孫承宗賜坐。這時的他,已是想起這次的京畿之戰,要不是孫承宗,可能連永平等城都收復不了。以如此高齡,這麼任勞任怨,埋怨他拖延清水明月關的戰事,實在是不應該。
孫承宗謝恩之後,便問崇禎皇帝道:“陛下,非是臣為自己開脫。山海關失陷,臣責無旁貸。但臣調兵之時,也給山海關留夠了足夠的兵力,不知山海關失陷的具體情況如何?”
只有搞明白了這些,才能知道接下來的戰事該如何應對。否則稀裡糊塗的情況下,下一次就還會稀裡糊塗地丟城失地。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崇禎皇帝竟然也不知道。就只知道山海關失陷,然後朝廷上下恐慌成一團。你一言,我一語,爭論不停,各有各的意見。
很自然地,崇禎皇帝把最近朝堂上的情況都介紹了下,然後徵詢孫承宗的意見。
和他學生袁崇煥的愣頭青不同,孫承宗是有政治頭腦的人。一般情況下,明哲保身為好,或者和御史言官站一起。
但他在來京師的路上,已經想過如何應對山海關失陷之事,已經有了決定。
孫承宗沒有如同御史言官一般站在道德的高處,政治最正確的路線上,也沒有采取兵部尚書的求和之策,而是選擇了擁護內閣的決定。
他從大明內外交困,此次建虜入侵所帶來的各種影響,站在大明江山社稷的角度,給崇禎皇帝分析了一遍,然後懇切地道:“建虜其勢已成,京畿之地再無險可守。臣願替陛下鎮守京師,等待陛下把流賊剿滅,重新驅除韃子的那一天!”(未完待續。)
ps: 這章難寫,各位書友你們說說,要是山海關被建虜佔了的話,那1630的歷史,將會變成什麼樣?
531 議和
一直聊到深夜,孫承宗實在扛不住了,才得以出宮。
可他在面聖的事情,早已傳遍了京師。孫承宗一出紫禁城,就有一群僕役快速消失在街頭。
等孫承宗剛到京師的住宅時,就有人陸續遞名帖,見不到人,就約時間,什麼宵禁啊都對他們不起作用。
孫承宗一是身體確實太過疲憊,二是不想和任何人見面,因此一律不見。
接下來的幾天,京師的人都知道了孫承宗帶來的訊息。頓時,朝局變得更為混亂。
御史言官在左都御史曹於汴的帶領下,紛紛上奏,要求孫承宗再接再厲,攜大勝之威一舉奪回山海關,還京畿之地一個安寧。
另外繼續攻擊內閣置社稷江山、京畿之地的百姓於不顧,貪生怕死,企圖引誘陛下逃去南邊,罪大惡極,罪該萬死!
他們的這個言論,還得到一部分在京畿之地有大量產業的勳貴支援,紛紛要求以祖宗之名、大義名分嚴懲內閣。
不過說實話,以御史言官為主的這一派,其實也知道山海關一失,就沒法和建虜打了。他們之所以喊得兇,是不能輸了道義。最後不得不南巡的話,他們跟過去就是,又不損失什麼,反而更能掌握大義名分,獲得朝堂上的主動權。
而內閣這一派,他們提出南巡的方案,也是迫不得已。作為大明的當家人,他們是非常清楚,此時的大明,已是風雨飄搖,搖搖欲墜了。
沒錢沒糧沒兵,中原還到處都是流賊。再在京師和擁有山海關的建虜打,基本上是保不住京師,搞不好就重演當年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