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2部分

守宜昌城區,第52、第53團守備宜昌前沿右至長江江岸、左至鎮鏡山一線陣地。

6月10日,日軍第13師等部開始迫近守軍第18師陣地,11日拂曉,展開全面攻擊。至10時許,第18師右翼第52團陣地正面被日軍突破,日軍趁勢直撲飛機場,致使城區守軍孤立,第一線部隊腹背受敵。宜昌城守軍主官動搖,未指揮部隊頑強抵抗,僅經過一天的戰鬥,宜昌就於12日陷落。

12日,日軍第11集團軍見作戰目的已經達到,命令各部迅速摧毀宜昌的軍事設施,準備返回。

15日,令部隊撤回漢水東岸。

16日,第5戰區左兵團第2、第31集團軍主力,已尾隨敵第3、第39師南下,進抵荊門、當陽以北地區,此時,右兵團亦調整部署,於16日起向荊門、當陽、沙市、十里鋪等地日軍反擊。

17日,第18軍尾追撤退日軍,收復宜昌。

日軍攻陷宜昌後6月14日,在歐洲正是巴黎陷落的日子。日本陸軍參謀部受急劇變化的歐洲戰局的刺激和鼓舞,南進論抬頭,迅速解決中國事變的呼聲高漲。日本海軍航空兵此時正對中國大後方重慶等地實施戰略轟炸,提出把宜昌作為航空中繼站很有戰略價值。日軍認為,佔領宜昌,有利於更有效的轟炸重慶,直接威脅國民政府,促進“桐工作”的實現。於是,6月16日,陸軍參謀部命令中國派遣軍暫時確保宜昌。為解決兵力不足的困難,隨後又將關東軍的第4師調歸第11集團軍序列。6月17日,敵第11集團軍又急令已撤到宜昌東面10公里土門埡的第13師等部再攻入宜昌。此後,守軍在江陵、宜昌、當陽、荊門、鍾祥、隨縣、信陽外圍之線與日軍形成對峙。

7月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重設第6戰區(1939年10月1日,第一次長沙會戰時,為便於作戰指揮,曾以湘江為界,將第9戰區劃分為第6、第9戰區。1940年4月,第6戰區撤銷),以陳誠任司令長官,轄境包括鄂西、鄂南、湘北、湘西及川東等地。

日軍攻佔武漢後,被迫停止對正面戰場的大規模戰略進攻,為達到鞏固對武漢地區的佔領,迫使國民政府妥協的目的,在加強政治誘降活動的同時,糾集兵力對武漢南北地區發動了南昌、長沙、隨棗、棗宜作戰,以及封鎖中國交通線的桂南作戰。中國第3、第4、第5、第9戰區部隊,對日軍的有限攻勢進行了有力抵抗,並於1939年對日軍展開了冬季攻勢,先後取得長沙、崑崙關及五原等地作戰的勝利。但由於指導上的某些失誤,未能抓住有利戰機,給敵以有力反擊和更大消耗,特別是武漢地區的幾次會戰,鄰近各戰區缺乏緊密的配合協同,不能以積極行動鉗制日軍兵力,策應主要方面作戰,使敵能逐次轉用兵力,各個擊破,實現了戰役企圖,招致了守軍的慘重損失。

這一時期,日軍加強了航空兵對中國大後方的襲擾、轟炸。日軍以航空兵著重進行戰略、政略的作戰,並調整了航空兵部署。航空兵的作戰任務由主要支援地面部隊作戰,改為主要打擊國民政府政治、軍事中樞,破壞中國空軍基地。從武漢失陷至1940年底,日軍航空兵對中國大後方發動了4次大規模的攻勢作戰,重點轟炸中國陪都重慶,同時對成都、蘭州、長沙、常德、芷江、恩施以及洛陽、延安等地進行轟炸。1940年5月18日至9月4日,日機在對重慶、成都等重要城市進行的空前大規模的轟炸中,共出動飛機4555架次,投彈27107枚計2957噸,中國空軍和防空部隊擊落擊傷日機403架。

第四編 轉入相持(1938。11~1940。12)

第二十三章 日本實行“以華制華”和“以戰養戰”的殖民政策

第一節 日本的“以華制華”和“以戰養戰”方針

一、“以華制華”和“以戰養戰”方針的形成及其發展

隨著侵華戰爭的進展,日本在中國的佔領地區日益擴大,日本在佔領區所推行的各種政略、戰略,逐漸綜合形成為系統的“以華制華”和“以戰養戰”政策體系。

日本的侵略物件中國是一個以自然經濟為主體的農業國,工業落後,軍力較弱,無法在短期內擊敗敵人。但中國有廣闊的幅員,眾多的人口,能夠長期同優勢入侵者相周旋。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堅持抗戰,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以及其他各種愛國抗日武裝,堅持在日佔區進行遊擊戰爭。中國游擊戰爭始終保持著對“面”的控制,而使日軍被侷限於“點”和“線”的佔領,牢固而有效地拖住了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