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原是中國第一位偉大的詩人。他也是一位薩滿。大約公元前 300年左右,他以這種身份供職於楚國宮廷。在楚國附近,有滄浪河流過。由於批評了楚王的過失,以及遭到同僚的誹謗,屈原被流放到長江南岸的沼澤地帶。就在那裡,當他正沿著湘江岸邊行走的時候,那位漁父遇見了他。屈原對楚王的昏聵感到失望,又不可能繼續從政,所以他的前途怎麼樣,應該是顯而易見的了。在《離騷》裡,他寫道:

何離心之可同兮,

吾將遠逝以自疏。

吾道夫崑崙兮,

路修遠以周流。

但是屈原沒能成為一位隱士。他也從來沒有到達過崑崙-終南山一帶。他拒絕了漁父的建議,就在汨羅江注入湘江入口處的東面,跳進了汨羅江。

每年的陰曆五月初五,中國人仍然划著龍舟去撈救屈原。人們往水裡扔粽子,好讓魚龍亂作一團,以爭取時間,使龍舟能夠追上屈原。但是,不管人們怎樣努力,詩人依舊年年沉水—只苦了中國的江河,變得越來越混濁了。

道德和政治之間的矛盾是隱士傳統的核心。如果說,屈原發現了要如自己所願解決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很困難,那麼應該說,他不是唯一有這種感覺的人。在屈原投江之前八百年,有一對兄弟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他們的名字是伯夷和叔齊。當伯夷和叔齊聽說新建立的周朝的建立者不但反叛自己的君主,而且還沒有如禮安葬自己的父親就起兵遠伐的時候,他們厭惡地拂袖而去,遷居到了首陽山。他們就是這樣堅持自己的原則的。 。。

第三章 舉世皆濁(2)

首陽山在黃河北岸,在終南山東端的對面,離舜(堯所選擇的繼承自己王位的人)即位前的隱居地不遠。舜以忠孝聞名,而這兩種品質為伯夷和叔齊所敬重。但是與舜不同,這對兄弟沒有遇到欣賞他們這種品質的明君。在隱居期間,他們停止食周粟,而靠喝鹿

奶和吃蕨菜維生,這種做法讓批評者無從置喙。最後他們餓死了。司馬遷在他們的傳記裡提到,為了抵禦飢餓,分散注意力,他們經常唱下面這首歌:

登彼西山兮

採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

不知其非矣。

神農虞夏忽焉沒兮

我安適歸矣,

于嗟徂兮

命之衰矣!

在《論語》裡,孔子評論說:“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第16章)。孟子(約公元前371~公元前289年)稱伯夷為“聖之清者”。然而在稱讚這對兄弟的同時,孔子和孟子告訴他們的弟子,這樣的做法太死板了,不值得仿效。毫無疑問,孔子和孟子是會仕周的。

不過,不是所有的求道者都把從政和隱居之間的界限劃分得如此涇渭分明。張良和諸葛亮就是這樣的兩個人。

張良的祖先世代為韓國(今河南省)的大臣。公元前230年,在秦統一全中國的程序中,韓國被吞併了。作為孝子忠臣,張良發

誓要為家族和國家的榮譽而復仇。但是為了確保他能夠活得足夠長,以實現這一抱負,開始的時候,他隱居到了山裡。在隱居期間,他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對他謙恭的品質進行了考驗。這位老人看起來像是一位道教的神仙,他獎給張良一卷失傳已久的呂尚的《太公兵法》。事實證明張良確實是一個聰明的學生—走出隱居生活以後,他幫助劉邦推翻了秦朝,建立了漢朝。

為了表達對張良的感激,新皇帝願意賜給張良他想要的任何一塊封地,於是張良選擇了終南山南坡的留壩。然後張良宣佈了他的意圖:他要從世俗事務中抽身引退。之後他開始辟穀,並且練習調息,希望能使自己變得足夠輕,好飛昇上天。公元前187年,他終於這樣做了。

在此以前,當張良還在隱居和研究呂尚兵法的時候,新建立的秦朝開始徵召全國計程車人。然而,秦朝的統治是以殘暴而聞名的,所以有四位朋友拒絕應召,他們是東園公、裡先生、綺裡季和夏黃公(商山四皓)。商山四皓很有名望,他們拒絕背棄自己的原則,因此隱居到終南山南面的商山。在那裡,他們靠採集草藥為生。根據《漢書》①記載,他們經常唱這首歌以自娛:

莫莫高山,

深谷逶迤。

曄曄紫芝,

可以療飢。

唐虞世遠,

吾將何歸?

駟馬高蓋,

其憂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