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不知何種原因,也許是故土難離的原因,長富拒絕移民河西去當技術員,花市河西村的村委班子一行人只好失望而去。幾年過後,花市城市建設得到了長足發展,河西村屬於河西開發區,河西村村民富裕起來了,沒人考慮網箱養魚了。
,!
鐵灣位於清水河岸邊,是一個典型的河谷盆地,7000年以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歷久不衰的主要原因得益於盆地中的良田沃土。在樵、漁、耕、讀的年代,清水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鐵灣人。遠古的鐵灣一直流傳著四句順口溜:“前有仙鵝孵蛋,後有背靠南山,上有巖龍過江,下有諸葛城牆。”形象地概括了鐵灣的山川地貌,隱隱透露出鐵灣的風土人情。
鐵灣值得稱道的事情莫過於七天一開的集市(後來由於經濟發展的需要,改為五天一開)。每逢趕集的日子,鄰近鄉鎮以及周邊的鈐陽、晨奚、敘甫等縣市的人們輻湊而至,“天下熙熙,皆為利至;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們攜帶著錢幣和各種物產,彼此進行著各自的交易,買進賣出,緊張而有序地進行著,迷戀趕集的人們,往往要等到日落西山才戀戀不捨離開,奔回家去。
儘管鐵灣市場商賈雲集,市場繁榮,但是在年幼的有力心目中似乎並沒有留下什麼印象,記憶中,鐵灣集市主體設在一個叫螺灣的河岸上,依地勢而建,沿河岸展開。集市南端,如同少林寺塔林般地肅立著數十個單間廁所,每個廁所都是用木料做成的,其下一口大瓷缸充作糞缸,主要是為了趕集的人們方便用的。旁邊一條臭水溝終年流淌著渾黑的汙水,儘管每年農曆五月份清水河發大水會將那些便式小廁所連同糞缸沖刷得無影無蹤,但是洪水過後,用不了幾天,這些小廁所又魔術般地呈現在原地,真可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每年,這些單間小廁所之所以能夠水毀隨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除了趕集的人們需要外,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建廁所的材料易得,木料可以從集市上選購,廉價的很,至於糞缸,那可是本地的土產品,就取之於集市背後,南山腳下的瓷器廠,既然是本地出產,自然就便宜的很,正所謂“物以稀為貴;貨以濫為賤”。
有力細數了一下家裡的用具,小到油罐、飯缽,大到米缸、水缸諸如此類的罈罈罐罐無一不是父母從螺灣瓷器廠買來的,有力清晰地記得,小時候自己剛學端碗吃飯的時候,如果不小心打碎一個瓷缽,母親曹靈芝總會和顏悅色地說:“越打越發!”父親長富也會輕鬆地附和著說:“打碎了再買一個”;如果不小心打碎一個白瓷碗,儘管母親曹靈芝仍是慈愛地說:“越打越發!”父親長富也會笑著說:“唉,又打碎了十個瓷缽。”有力覺得父親笑得就像半截苦瓜。畢竟,白瓷碗不是當地的土產品,價值足抵十個螺灣瓷器廠出產的瓷缽。有力心想,在鼎鄉一帶操辦喜事,流行用瓷缽吃飯、盛菜、喝酒,固然是鄉風民俗所為,但是也不排除瓷缽便宜易購的因素,席間小孩或者酗酒鬧事者打碎瓷缽,損失不大,久而久之,逐漸約定成鄉風民俗,流傳至今。
從清水河邊離船上岸,鐵灣集市的正前方是一大片棚戶區,這些用木條、木板、破布匹作材料搭建起來的棚戶,便於棚戶主人每年在清水河發大水前、後的拆遷、重建工作。棚戶的主人大多數是經營餐飲業的,少數還從事收購土特產品生意或搬運業之類的職業。
這些棚戶的主人待人十分好客,看見客人總會熱情招呼:“老鄉,吃飯嗎?三毛錢的便飯;五毛錢點二、三個菜隨你選。”(九0年以後漲到二元錢的便飯;五元錢點二、三個菜)
越過棚戶區,跨過三、四級石階便來到一條寬六、七米的土公路上,公路兩旁店鋪林立,大多數為一層的木製或磚木混合建築,偶有兩層樓的磚木結構的建築混雜其間,便如鶴立雞群一般,卓爾不群、引人注目。
清早,店鋪的主人便將朝向公路一面的木板一塊一塊按編號順序卸下來,靠牆整齊地碼好,準備營業;晚上九、十點鐘歇業的時候,又將木板按順序一塊一塊整齊地裝上去,然後按下木栓子,個別店鋪老闆還唯恐出現疏漏,又將店鋪裡裡外外巡視一番,將木栓子使勁按了按,最後才安歇下來。
每逢鐵灣趕集的日子,這條土馬路上人員川流不息、摩肩接踵、推推搡搡,在這條馬路上行走,你沒有螺絲釘擠和鑽的勁頭是根本走不動的。
穿過土馬路,順著一條三、四米寬的人字形道路往上走,就來到了鐵灣供銷社,這是一幢兩層樓的磚木混合結構建築。有力五、六歲的時候,跟隨揹著竹簍的父親來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