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荀或本人不出仕,他卻有不少在外為官的好友,彼此常常書信往來,逢年過節還會贈送禮物。
荀或年紀不小,正是大夏開國後前幾次科舉得來的舉人功名,可不比前朝,大夏開國後,正經的舉人還是不算太多的。
加上荀或為人穩重,品行清正,名聲很好,人脈廣,路子多,很是有不少文人願意和他往來。
所以,即使在荀師家中,見到本地知府知縣,周迅也不會感覺意外。
馬車直接停在正門口,荀或家沒那麼多規矩,就一個正門,一個側門,這正門一般是常開的。
門前有兩個石獅子,辟邪卻厄,周迅不經意間打量了一下,靈性猶存,說明附近沒什麼厲害的妖物作祟。
周迅修行道法不過一月,法力尚淺,只是挑了幾個簡單實用的法術練習,期間拿不少不成氣候的小精小怪練過手,也借用過這石獅子的幫忙。
周迅從馬車上下來後,馬車又在車伕的駕馭下,緩緩行駛,會從側門進去,到馬廄那邊。
周迅自己進去,正見著荀或。
荀或也是剛剛送別客人,這時回頭就見到關門弟子。
“老師!”
“弟子已過縣試!”
周迅上前拱手行禮。
“好,縣試於明誠不過等閒事爾,還須不驕不躁,備考府試、院試。”
“這三場過了,才可入學,成為生員。”
“那時名次便很重要了,明誠不妨試試三元及第。鄉試解元、會試會元、殿試狀元一舉連中三元,獨佔鰲頭,幾百年來大三元難得有幾回,歷朝天子都樂意成全此等文壇美事……”
“所以我希望,明誠不要再藏拙,爭得大三元。”
荀或拈著鬍鬚,笑著。
“知道明誠藏拙了,不然小三元不在話下!”
小三元,就是指的縣試,府試,院試,三次連中第一,號稱“小三元”。
大三元,就是鄉試,會試,殿試,連中三次第一,便是“大三元”。
前三場過了,取得入學資格,可以到學院讀書,算是正式踏入科舉,是取得科舉資格的正式功名,也就是秀才。
正試,也就是鄉試,會試,殿試,秀才一步步考上去,直到登頂。
“明誠有意仕途,就必中進士科,進士科便是一榜二榜,三榜歸入明經科。一榜三名,進士及第;二榜二十餘人,進士出身;三榜數目不定,約二百餘人,賜同進士出身。”
大夏科舉制度,與前朝略微變動,進士科與明經科,其實都是殿試之後的排名,只是待遇就不同了。
“明誠,汝父對你期許甚高,他是希望你能進士及第的啊!”
進士及第,便是一榜三名,可開宗祠,比照正神規格,受生人香火。除了家族中人以外,也可以受外人香火祭祀。
這點可了不得,便是變相給了家族先人封神的機緣。
雖然這需要積年累月才能轉化為神職,但就是這一點名分,已經勝過無數毛神,只要家族不倒,日後必能出一位正神。這是隱形的實惠。
要知道,家祠,只能容許本家人祭祀,最多家族奴僕也可,絕不容許接受外人香火。一旦超出,便是淫祀,按律嚴懲,抄家滅族。
周迅覺得,此世世家的形成,和這一點關聯很深,人間和幽冥,不管在哪個世界都是相互影響的。
其次,一榜進士及第,還可以擁有一座進士牌坊,以示昭彰,便是縣官見了也得下馬下車,這就是榮譽。
這一點,其實還是在揚名。
周迅知道自家老爹戀戀不忘的就是躋身世家行列,這要是沒有出個進士及第,一步登天,想建立一個世家談何容易?非得花幾百年,五六代人的努力,再加上非凡的運氣才能做到。
可要是周迅能中榜眼乃至於狀元,就可快速彌補缺陷,補上最後一環,一個小小的世家便形成雛形了。
這一世的世家,能屹立不倒,可不僅僅只是陽世的基業。世家大族的先人,多半在幽冥之中也有神職。
很多世家的背後,都有幾位佔據城隍神位的先祖,這才是他們的底氣。
“明誠必定竭盡全力,力爭連中三元。”
既然被老師看出來,周迅也不再掩飾,非常有自信。
“好,好!明誠真是好志氣!”
“果然是周桂的兒子!”
“你爹當年也是這樣!可惜了……”
周迅有些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