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因此他們沒了後路,抵抗的時候不顧一切,而一旦抵抗不下去決定投降的時候,也是一定要把事情做絕,永遠不回去了。
……
3月15日晚上,明軍源源不斷開進了遠東重鎮海參崴。所有的工事群、隧道、列車炮,也都被明軍所控制。
但是更值得一看的,是海參崴市區。
海參崴這座城市,誇張點說簡直成了鬼城。真的是餓殍遍野,隔幾步就能看見一個灰白色的屍體,清一色的瘦骨嶙峋、又硬又髒,被黑色或灰色的大衣包裹著,面板上結著冰茬……更多活著的市民也都是皮包骨頭,慢吞吞地在人行道上走著,在看到明軍佇列的時候,也只是抬起臉來,毫無表情地看一眼……
但是想明軍投降的那些蘇軍官兵,就是另一副樣子了。雖然也很瘦,但都是面色紅潤,顯得仍很有精神。大部分蘇軍士兵的乾糧袋裡都還有黑麵包,而明軍開啟了一個軍需倉庫,還發現了大堆的罐頭……和老百姓截然相反,蘇軍壟斷著大量的食品,不但沒有一個人餓死,甚至沒有一個人因為營養不良而失去戰鬥力。
明軍的將軍們看著這一切,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說蘇軍冷血吧,畢竟守土無錯,戰爭中優先保證軍隊的供應,這也是無可厚非的。況且蘇軍還剩下這麼多的給養,完全可以不顧平民不斷餓死、繼續守下去的。但是現在他們沒有,而是投降了,避免了更多平民餓死。可換一個角度說,既然蘇軍可以不在彈盡糧絕的時候投降,那為什麼不早點投降,為什麼要拖到現在,讓這麼多平民餓死。
明軍進城後,第一件事就是開啟蘇軍的軍需品庫,給海參崴的平民分發食物。蘇軍軍需庫裡的食品幾個小時就發完了,明軍佔領軍又徵得上級同意,臨時拿出自己的給養分發。因為海參崴就是西伯利亞大鐵路的最南站,交通方便,明軍又能很快動用西伯利亞大鐵路,從北邊的明軍控制區往海參崴運糧食、運燃料、運布匹,盡力把這座城市從“鬼城”的邊緣上拯救下來。
'()'
' '
第176集 主攻方向
春天到來了。
雖然在北方戰場還是一片冰天雪地,但已經是三月中旬,至少日曆上的春天已經到來了。
西伯利亞戰場,經過了一個冬天的小規模拉鋸戰,戰線還是基本維持在赤塔以東、大興安嶺以西。在動輒零下四五十度、大雪一米多深的環境下,誰也沒有能力大舉進攻。而到了現在,雙方都在積聚力量,準備第二年的夏季攻勢。南京的戰略目標,是在1938年冬天重新來臨前,至少向西推進到貝加爾湖。
但是經過1937年一個秋天的進攻,明軍意識到自己有一點失算了。原先的打算是儘量扶植白俄政權,讓他們在打下來的地方擴軍,以便今後成為對蘇作戰的主力呢。但現在看來,擴軍的速度嚴重落後於計劃。——當然,廣大佔領地區的俄國百姓參軍很是踴躍,蘇軍俘虜們也普遍願意參加白俄軍隊,尤其是那些農民出身的下層士兵。可問題是,遠東地區的人口太少了,一共才幾百萬人,就算能當兵的人全都當兵,那也不過幾十萬人。
在新一輪的夏季戰爭未來到之前,大明軍政高層不得不重新考慮,這場戰爭該以誰為主力推進下去。
顯然,以明軍為主力,只能暫時為之,不可能長期。明軍最多收復自己的失地,然後接下來通向歐洲的漫長道路,還是要交給當地人。要不然,大明可真的陷入戰爭泥潭了。俄羅斯這個大泥潭,可不是一般的泥潭。
經過內閣幾天的爭論探討,總算得出了比較一致的結論:應該放棄由遠東俄羅斯人組成主力的想法,轉而把重心放在中亞,由俄羅斯人和穆斯林共同組成反蘇主力。中亞地區人口稠密、農業發達。這裡的人民和蘇聯政府不但在土地上有尖銳矛盾,而且在宗教上也有尖銳矛盾。俄羅斯遠東地區不具備的條件,中亞都具備。真正能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地區、能夠“土改之後、百姓踴躍送子上戰場”的地區,是這裡。
相反,已經扶植起來的白俄政權在軍事上的作用,已經遠不及在政治上的作用大了。“俄羅斯聯邦共和國”,更多的是作為一面正義合法的大旗來用了。有了這面大旗,這場戰爭就是內戰性質。但真正出兵源的,還得是中亞地區。而且這裡民風彪悍,人都很有血性,出計程車兵一定兇猛頑強,不怕死。從現在的反抗就看出來了。
至於是要在中亞地區再扶植一個單獨的政權,還是把中亞地區(不包括二疆)也包括在白俄聯邦的旗下,這個也費了一番討論。最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