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41部分

華夏在東亞獨大,而且實力和資源,人口都是巨大,自給自足,沒有交易的需求,無法促進商業的發展。

缺乏貴金屬,落後的金融環境,貨幣體系和財政制度。

首先,資本主義中的資本,指的就是私人資本,而明清這樣的**主義中央集權國家是從來不尊重也不會保護私人資本的,因為沒有一種勢力能夠制衡**政府對民間資本進行剝削。

歐洲社會在羅馬崩潰以後長期是以封建社會的形態存在的,在這樣的狀態下,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能力做到權力的一元化,君主,貴族,市民團體之間勢均力敵,相互制衡,沒有一個人能夠獨享權力,亦沒有辦法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對方,其結果就是大家必須要協商與合作,互相照顧對方的利益,在這種條件下,形成了契約精神。

而華夏,大明,大清全國的權力都出自中央政府,出自皇帝,不存在權力的分享與制衡。

因此就沒有協商的條件,想徵稅就徵稅,不用找你商量。而巨大的財富本身就意味著權力,私人資本的膨脹必然會讓**政府對產生恐慌,繼而在你強大到能挑戰它之前幹掉你。

因此資本所有者無法與政府抗衡,要麼和政府合作成為官營資本或者買辦,要麼就在盤剝中破產滅亡。

沒有人真正的能夠完成私人資本的原始積累,更談不上權力分享和契約精神了私人資本最多隻是皇帝的牧羊人,養肥了就要被割肉。

更為重要的是,那些被褫奪的私人資本,在**政府手中亦不會被用做經濟生產,亦不能完成原始積累,而是拿去打仗或者買買奢侈品,就那麼揮霍掉了。

在歐洲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班牙。它最早完成中央集權,儘管發現了美洲,積累了大量黃金,但這些財富沒有被民間資本用來發展經濟,而是被宮廷花去買英國棉布了,結果就是促進了英國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西班牙尚且如此,何況明朝這樣保守的農業國家。

發展資本主義首先要實現資本的原始積累,使得財富與生產資料迅速集中到資本家手中,原始積累的方法就是倆,一是靠賺,也就是商業,二是搶,也就是掠奪。而明代呢?

假設華皇這個時候重生的不是清末,而是大明,大明朝,大家都關門男耕女織,不需要太多交易,因此國內市場狹小,賺不了大錢。九邊,朝廷和蒙古人搞邊貿合作,但是跟蒙古人做生意永遠賺不到錢,人家都是賒賬,不給賒賬就跟你玩刀子。

對外貿易就不用說了,海禁,出去了就是倭寇。但你還是經不住利潤的誘惑,好不容易走一私回來攢點錢,沒被逮著,發了財,上下打點好,還出去找死幹嘛?人有錢了,命也值錢了,就不出去賣命了。

國內投資最賺錢的是賣鹽,可你得從國家那買鹽引,大頭還是國家拿著。

最後算來算去在這個國家投資賺錢,最安全的方法才是利潤最高的。而最安全的投資渠道,無一不是農業經濟,再加上重農抑商的傳統國策,以及政治風險。所以在清末之前,只能買房買地科舉當官,於是商業資本最終迴歸土地,以末養本。

商人階層最終轉化為了大地主,反而鞏固了農業社會的舊秩序。

至於外國人還想跟天朝談平等貿易,更加不可能,當時的洋人打不過明朝,只能和沿海走一私商人們做生意,朝廷也管不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後來為了解決福建人民的生活問題,開了個月港允許福建進行對外貿易,墨西哥的白銀就透過這種方式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但最終還是被換做田產,或被埋入地下,或被做成工藝品。

而在歐洲,由於國家林立,又沒有人能真正自給自足,因此有著一個巨大的國際市場,活躍的貿易需求不斷刺激著商業發展,西班牙土豪從美洲拉來黃金,用來買英國織的布,荷蘭中間商從中販運,資本的流入最終刺激了各國商業的發展,而發展又帶來了更大的需求,新的需求又為資本提供了新的投資渠道,最終形成了一個良性迴圈。

而這都是一個自給自足的龐大華夏帝國所不具備的,沒有需求,就無從談發展和掠奪,從歐洲的歷史來看,要麼對內掠奪農民,要麼對外掠奪原住民。這兩者的背後都有著一個渴望財富的市場的呼喚!

前者為了擴大生產,然後賺資本,後者就是直接搶資本,搶了以後再投資再賺再搶。

像是明朝這樣一個靜態的農業帝國,既富有,又缺乏內外競爭,根本沒有出去掠奪的動機,國家的主要義務是賑災和保持小農不要破產。

沒有市場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