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現在不給一個明確的說法,我們接下來不好做啊,如果把人殺的太急,不是等於我們在幫華國做事了嗎?”興宣大院君李應的大兒子李載冕問道。
李應嘆口氣,“李熙把權力一交,整個朝鮮的人都在看著我們,但是這個位置,輪不到我來坐啊,也輪不到你來坐,你明白嗎?”
“但是,現在全部的朝鮮人都擁戴父親大人啊。”李載冕不甘心道。
同治二年(1863年,哲宗十四年)底,當時的朝鮮國王哲宗李病重,沒有後嗣,安東金氏和豐壤趙氏因王位繼承問題產生對立。
以趙大妃(神貞王后)為首的豐壤趙氏集團主張扶植興宣君之子繼位,並壓制了安東金氏。
在宗法制的“長子不為人後”的規定下,身為嫡長子的李載冕失去了繼承王位的資格,他的弟弟李載晃(李命福)被過繼給趙大妃為養子,繼承朝鮮翼宗之大統而登上王位,改名李熙,是為朝鮮高宗。
而興宣君李應則進封為興宣大院君,代替國王打理朝政,成為當時朝鮮最有權力的獨裁者。
同治三年(1864年,朝鮮高宗元年),李載冕獲庭試文科丙科及第,除授奎章閣待教。次年正月初一被任命為承政院同副承旨,此後歷任成均館大司成、吏曹參議、都承旨等官職。
同治六年(1867年,高宗四年)被特擢為同知經筵事,後又任吏曹參判、宗正卿等職務。
李載冕雖然是興宣大院君的嫡長子,但是從沒有因為這層關係而躋身中樞,時間久了,便對父親大院君十分埋怨,覺得他不愛自己。
李載冕作為國王的兄長,理應封君而不封,又請為大將,大院君又不許。
此時高宗的王妃閔妃暗中崛起,準備利用閔氏家族的勢力推翻大院君,李載冕逐漸被閔妃的兄長閔升鎬等人收買(閔升鎬也是李載冕的舅舅,自李載冕童年時代就和他關係甚好),遂投靠了驪興閔氏集團。
李載冕時常在高宗面前說大院君的壞話,又把大院君的情報捅給閔升鎬等人。
到了同治十二年(1873年,高宗十年)十一月,崔益鉉上疏攻擊大院君,李載冕也配合閔妃及閔升鎬、趙寧夏等人鼓動高宗親政,趕走大院君。
最終大院君垮臺,閔妃集團把持朝鮮國政。
但是閔氏家族掌權以後,李載冕卻並未因此得到任何好處,因此他又開始怨恨閔妃集團,經常背地咒罵閔升鎬等人。
大院君聽到後嘆李載冕是“鈍子”。
李載冕終於獲得升遷,被特擢為知經筵事,既而任刑曹判書。
此後歷任判義禁府事、兵曹判書、禁衛大將等官職。
李載冕在新設立的機構統理機務衙門中任事大、交鄰兩司的堂上官,同年八月調任吏曹判書,十一月任禁衛大將,次年三月任禮曹判書。
“兒子,你呀,永遠都上不去,你那個腦子不行。輪不到我了,不會輪到朝鮮人了,華軍沒有動,這就是引而不發,懂嗎?別說朝鮮的漢人已經比朝鮮人多出四五倍,即便都是朝鮮人,也不會再輪到朝鮮人了,因為,朝鮮人已經被歸為漢人當中去了,看的懂這個,才能守住榮華富貴,你連你妹妹都不如。”興宣大院君李應轉身,慢悠悠道。
下午5時許,成千上萬的朝鮮軍民開始圍攻日本公使館,起義士兵和市民與日本人激戰至深夜,他們焚燬了公使館周圍的民房,以斷日本人之後路,日本駐朝公使花房義質被迫燒燬公使館,與使館人員28人一路放槍,擊斃不少圍攻的朝鮮士兵後衝出一條血路,倉皇逃竄。
花房一行幾經周折,逃到仁川避難,被華軍抓住。
萌總裁雖然不讓華軍參與,但是華軍在外圍待命,嚴防一個日本人逃竄。
萌總裁要新賬老賬一道算。
在兵變過程**有13名日本人被殺死(下都監別技軍被攻擊時死了7人,花房一行逃跑過程中死了6人),華國統計局拿到了珍貴情報,為全面抵制日本,封鎖日本,提供了口實。
起初,朝鮮政府面臨變生肘腋的這種情況,並沒有給以足夠的重視,把這次兵變當作一般的變亂處理,在暴動蔓延時只讓武衛大將李景夏再度出面,去曉諭解散,被起義軍民轟走;而其派去鎮壓的一點兵力,竟也全部倒戈,結果使閔妃集團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漢城的軍隊和政權機構一日之內全部癱瘓。
1877年7月24日晨,三路起義士兵和市民匯合後大舉向漢城王宮進發,準備一舉推翻閔妃集團的統治,途中殺掉了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