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有沒有心跟列強來硬的,打長期戰爭?有,但錢花出去了有用才行。國庫見底,敵軍都打到京城來了,平時花重金訓練的軍隊死的死,跑的跑,又沒錢又沒人,想硬也硬不起來。
如果現在讓華國政府替換第一次鴉片戰爭或者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清政府,即便是完全同樣的軍備,但是華國仍然能廢除所有的不平等條約,讓列強佔不到便宜,說到底,還是要一個本身在政治上廉潔為民的政府才行,清廷是從根子上爛透了。
西方侵略者作為外來資本商,他們一直追求的是中國的市場,只要中國政府保證開啟貿易通道,並且有能力維護市場的穩定,他們甚至樂意為中國政府提供先進裝備鎮壓民亂。
對於他們而言,當他們發現分割和消滅華夏這麼龐大的國家,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時,培訓代理人成本要低得多。
而且隨著沙俄在遠東勢力的擴大,西方人急需在遠東找到一個有力的盟友壓制俄國,就跟英國人支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一個道理。
這時候,鎮壓民亂合乎清廷和洋人的利益,於是他們選擇了合作,而洋人中除了毛子,其他國家對中國領土的佔領並不是十分感興趣,無意中也減少了對中國政府其領土主權的冒犯。
清廷手上不是一下子就能拿出幾千萬幾個億的錢,欠款是以海關作保底,年年都要算利息還的,在原本的歷史中,一直還到新中國建立前。
沒有技術支撐,再有錢也搞不來現在華國這樣的軍隊。
先進的政治,先開頭工業基礎,才有能力進行新式軍隊的建設。
八旗綠營早就腐朽得不能打仗了。湘軍是地主團練,到了華皇出場的時候,也腐朽了。淮軍頭目很快就蛻變為既得利益的老官僚。
華皇不可能跟曾思平說太多,這些都要靠她自己慢慢在學習的過程中領會,曾思平的親小爺爺曾國荃,打下南京的首功是他的。又是曾國藩的弟弟。早年在官場的作為是公牛衝進瓷器店,但是到了晚年就是個昏庸保守的官僚。
洋務派都是跟洋人打過交道,見識過近代戰爭威力與技術的。
但他們如果想變動整個國人的倫理綱常。他們只敢說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再昏庸一點,就是以仁義為舟楫,以禮信為甲冑。這真是當時中國最有權勢官僚的觀點。
應該說能開始買機器,買武器,意識到這個差距,懂得買就是覺醒的開始。已經是晚清最明白的一群人了。而更有遠見的,則是意識到機器是死的,人才是第一。主張派留學生。
第一批留學生是曾國藩派的。而且大多家境不好。
曾家大公子,曾思平的老爸曾紀澤,造了輪船,在伊犁談判,因為熟悉國家法與形勢,挽回了大量權益。但是在原本的歷史中,三十五歲就累死了。
【1286 英國女王六十大壽】
清廷花了無數銀子堆成的水師、陸軍,能有多少用處?甲午一戰就丟個精光。
而且丟掉了就沒有地方補充,自己沒有工業,再多的武器也只能是一次性煙花爆竹。
然後清政府很快就想通了,原來只買裝備,不學習先進的組織方式,戰鬥力還是差,起不到作用,現代的軍備,必須由現代的軍隊掌握。接著就是袁世凱小站練北洋新軍,全國各地練新軍。
但是新方式組織起來的新軍,腦子也變新了,清政府最擔心的事情發生了。
最後就是武昌的新軍打響辛亥第一槍,朝廷派去鎮壓的北洋新軍跟著一塊推翻了清廷。
滿清軍隊本身有很大的問題,槍炮艦船落後,但並非主要原因。
八旗綠營,也並非清末才朽壞,而是清初期中期早早就沒用了,連平三藩和鎮壓白蓮起義的時候都費勁,戰力比中世紀軍隊都爛,更完全無法和入侵的近代軍隊作戰。
華皇認為,慈禧在管理上是一把好手,手上什麼牌都沒有,卻能讓所有的地方行政機構乖乖聽話,李鴻章在外交上也的確是一把好手,這兩個人的組合,要是放在清朝初期,幾乎無敵,只可惜大清國這艘破船氣數已盡,又冒出萌總裁來,輕輕地一推,就讓大清國提前倒閉了。
八旗入關以後,八旗兵馬上就爛掉了,順治時就已完全沒法打仗,騎射俱廢,後來單純成為國家的財政負擔。
白蓮教起義時,八旗精銳竟然連前線都沒走到,不戰而自潰。
八旗制度本就是一套非常非常落後的原始部落體制,從開國的頂層設計開始就歪掉了。
平三藩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