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34部分

“俾斯麥不同於華國曆史上出現的那些權臣,俾斯麥本身沒有自己做皇帝的意思,所以俾斯麥和威廉一世並沒有解不開的矛盾。威廉一世是很有意思的皇帝,他自己本身是一個很勇敢計程車兵,在1848年萬國之春的時候3月9日發表煽動演說的是他,後來13,14,15日果斷下令對群眾開槍的也是他。而且在後來,要求議會同意撥款1000萬塔勒爾,將平時兵力從14萬人增加到21萬7千人時的強硬態度實際上也是很難得的,也還是威廉一世做出來的事情。但於此同時,威廉一世實際上在繞過議會的時候,一直在擔心違憲的危險(實際上怕革命),這個時候羅恩就建議必須由奧托走到檯面上。俾斯麥比威廉更大手大腳的進行更強硬的改革。其實這個時候,皇帝就知道自己實際上,在能力和威望上都比不上俾斯麥。而且在之後的威廉和俾斯麥爭執帝國的皇位到底叫什麼的時候,實際上威廉也作出讓步了。說白了就是一個強硬派遇到了另外更強硬的一個強硬派。而弱的一方認識自己弱,所以選擇退出。無論如何,威廉一世都是不會感到很舒服的,至於腓特烈皇儲,那是因為腓特烈受英式教育太多,自由主義傾向比較重同俾斯麥不和。”卡特麗娜卡芙公主笑道,“陛下總是愛用俾斯麥和李鴻章做比較,在我看來,光是對皇帝的態度上,和對事情的解決手段上,李鴻章就要比俾斯麥差好幾個層級。”

“是啊,所以說俾斯麥是19世紀最重要的政治家。”華皇自然也承認這一點,在華皇手上重用李鴻章,其實是因為萌總裁有一點私心,希望華國能夠在這個時代出現一個能與俾斯麥齊名的政治人物,他自己再怎麼出色,他是皇帝,不能當成宰相,宰相出色,也是能為帝國加分的,“要了解俾斯麥與威廉一世的關係,首先你得先了解威廉一世是怎樣的人。威廉一世是腓特烈威廉三世的次子,而次子其實本來是不會繼承王位的。所以威廉一世在小時候其實並沒有接受太多教育,和歐洲其他貴族次子一樣,威廉一世被送往軍隊成為軍人,並參加了不少戰役。由這裡可以看見,威廉一世未來登基後,為何如此器中軍隊,畢竟他也是軍人。這個原先無法繼承王位的王子,在他兄長去世之後意外繼承王位,當上國王后野心勃勃的威廉一世進行改革,與議會發生衝突。威廉一世想擴充軍備,議會不允許。迫於無奈,威廉一世只好命令一個不怕議會甚至鄙視議會的人擔任宰相,以便執行他的命令。而這個人,就是俾斯麥。從這裡可以看出來,威廉一世是需要俾斯麥的,而同樣,俾斯麥也需要一個如同威廉一世那樣的君主。兩人純屬互相需要與利用的關係,而這也解釋了為何俾斯麥沒有功高震主,因為威廉一世需要他。”

“有一個事件可以很清楚的說明這個狀況,當俾斯麥成為首相後,他曾於議會發表“鐵血演說”,演說過後,威廉曾對俾斯麥說:“我很清楚結局,他們會在歌劇廣場朕的窗前砍下你的頭,過些時候再砍下朕的頭。”而俾斯麥則回應道:“既然遲早要死,為何死得不體面一些?無論是死在絞架上抑或死在戰場上,這之間是沒有區別的,必須抗爭到底!”透過這個事件,兩人形成獨特的君臣關係,而兩人的結合也讓普魯士成功統一德國。所以我贊成陛下所說的,只要威廉一世死了,新任的德國君主就會踢掉俾斯麥,因為那時候德國皇帝已經不需要一個光芒超過他的大臣了。”卡特麗娜卡芙公主道。

“嗯,是這樣的。他們兩個人很多時候意見並不相同,但最終能達成一致,兩個人能比較和諧的搭檔。威廉一世雖然名義上是完成了德國統一的君主,但實際上他並算不上是一個多麼有天賦有才能的人,很多時候甚至過於死板和保守,缺乏靈活性和大局觀。普奧戰爭過後,俾斯麥的意思是不要奧地利割讓領土,換取奧地利在將來歐洲的風雲變幻中站在自己這一邊。但威廉一世還是軍人的老一套思維,堅持認為戰爭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到領土。為此兩人僵持不下,俾斯麥甚至揚言要辭職。最終威廉一世作出妥協,才有了之後20多年兩人的繼續合作。不過換一個角度想,也正是威廉一世的平庸成就了俾斯麥,畢竟威廉一世有時候雖然頑固,但最終基本都會向俾斯麥妥協,換個極其有才能且在意權勢的君主可就未必了。有時候君臣之間也講求力量的平衡,要想合作做大事,總有一方是要相對示弱一些的。威廉一世和俾斯麥是相互成就。”華皇感慨道。

【1349 俾斯麥會見華皇】

其實華皇很希望能夠和俾斯麥這樣的人物共事,不過不可能,因為俾斯麥不是華國人,而且能力太強,能力太強的人,要麼當君主,要麼在他們本國輔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