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暴跌,後暴漲,萌總裁不是神仙,沒有先見之明,但他知道金價在一個階段,絕對是巨划算的,萌總裁估計的沒有錯,不到一週的時間,他的兩億六千多萬兩中國官銀的流動財富值再次暴增,一下子突破到了九億八千八百多萬兩中國官銀的價值!幾乎要突破十億!
十億兩中國官銀,這已經遠遠的超出了萌總裁的預期,這也就是在美國,放到歐洲,不會出現這樣的誇張現象,美國此時的工業已經非常龐大了。
市場經濟無法消除產生經濟危機的根源,因而經濟危機週期地爆發。
經濟危機的這種週期性使資本主義再生產也表現出週期性,這種週期包括四個階段:危機、蕭條、復甦和高漲。
危機往往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繁榮時爆發,資本主義的各種矛盾這時達到最尖銳的程度。
危機首先在商品流通的某一環節出現,然後迅速波及各個部門,最後導致整個社會經濟活動嚴重混亂。危機是經濟週期的決定性階段,是上一個經濟週期的終點,也是下一個經濟週期的起點。危機之後是蕭條階段。
在蕭條階段,商品供給超過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現象有所緩和,生產不再繼續下降,失業人數也不再增加,但過剩商品還未完全銷售出去,社會購買力仍然十分低下,社會經濟呈停滯狀態。
蕭條階段之後,市場情況有所好轉,生產開始逐步回升,經濟逐漸擺脫停滯局面,於是,蕭條階段過渡到復甦階段。
在復甦階段,由於市場的擴大,價格開始上升,利潤漸有回升,從而刺激著資本家增加投資、擴大生產。
隨著生產的不斷擴大,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逐漸加快,社會生產超過危機前的最高點,進入經濟週期的高漲階段。
在高漲階段,整個資本主義經濟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
但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繁榮只是暫時的,繁榮包含了新的危機的先兆。
隨著社會生產的不斷擴大,資本主義經濟的各種矛盾發展到尖銳程度時,危機必將再次爆發。
資本主義經濟進入了下一個週期。
在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經濟危機是週期地重演的,危機與危機之間的間隔表現了一定的規律性。
自1825年英國第一次發生普遍的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以來,隨後發生危機的年份是1836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2年。
萌總裁瞭解到,這些國家,以英國為最高階的例子,每五六年,就躲不過一次經濟危機,這也引起了萌總裁對於未來的體制方向的一個深度的思考,就盲目的去學德國的體制嗎?
不,萌總裁的體制絕不是像日本一樣盲目的去學德國,學英法,他有自己的東西,教育體制和工業發展模式,萌總裁會學習德國,但是萌總裁的政治,加入的更多的是自己的東西,是他熟悉的,在二十一世紀已經被證實過的,遠遠高出其他國家的發展速度的,屬於中國的內容,屬於中國的輝煌。
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以及向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過渡時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發生一次這樣的世界性的經濟危機。
從一次危機爆發到下次危機開始之間的這個期間,構成再生產的一個週期,或稱經濟週期。
在不但在以前的社會中,有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就是在早期,經濟危機也是不規則的。
當時,由於大工業還不夠發達,固定資本的再生產還沒有能夠成為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儘管當時的英國頻繁出現過1788年、1793年、1797年、1803年、1810年、1815年和1819年的經濟危機,但它們的出現和交替是沒有規則的,而且從整個社會來看,危機還是一種區域性性的或地方性的。
只有當大機器工業發展到對整個社會生產產生決定性影響的程度時,地方性的、區域性性的危機才逐漸轉變為波及一切主要工業部門、震撼整個經濟社會的週期性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1825年首先在英國爆發的危機,就是最早一次這樣的危機。
固定資產的更新固然是經濟週期的物質基礎,對危機間隔時間的長短有重大影響,但也不能把這一點絕對化了。
上述論斷,對於1825年以後的完全競爭市場,以及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的壟斷市場,是有效的。
決定週期長短的因素,除了固定資本的更新以外,還有國家宏觀調控加強幹預經濟的政策和措施。
這些政策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