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國家了,在西方列強面前並沒有多少抵抗能力。
清國和日本在19世紀前中期並無多少不同,同樣搞閉關鎖國,幕府的軍事實力甚至比清國還要孱弱,甚至到明治維新前期,日本的軍事實力也並不能入英法等列強的法眼之內。
1840年打到鎮江的一萬多英軍,1860年打到北京的兩萬多英法聯軍,如果扔到日本去,也照樣可以打進京都和江戶,不會有什麼別的不同。
之所以日本沒有遭受到列強大規模入侵,一個是它的地理位置,一個是它貧瘠的資源。
日本是孤懸於東北亞一角的島國,地理位置並不優越,也沒有處在當時重要的通商航道上面,對西方列強來說,大規模入侵日本有實際上的難處(英國能夠入侵清國,是因為有印度這個基地和跳板),而且很顯然勞師動眾,佩裡准將率領幾艘黑船轟開幕府大門的時候,首要目的是想給美國未來去遠東的商船和艦隊提供一個補給點。
當然,如果日本擁有令列強垂涎三尺的資源的話,那麼在19世紀那個年代,就算地理偏僻它仍舊會招來西方國家的大規模入侵,可是它沒有。
這絕不是說日本一直都很貧瘠,實際上在江戶時代前期(17世紀),日本是一個出了名的富國因為盛產金銀,它甚至被馬可波羅在遊記裡面稱作“黃金之國”,也被後來的西班牙人和荷蘭人稱作是富庶的天堂。
黑川金山、湯之奧金山和佐渡金山等等,都是當時世界上較大規模的金山,在德川幕府前期,這些金山成為了幕府的重要財源和財政支柱。
除了金山之外,日本還有不少大規模的銀山,規模都是當時的世界前列。
所以,在16…17世紀,西班牙人和後來的荷蘭人,包括後來的清國人,都是透過和日本貿易,獲得了鉅額的財富。
和一般印象不同,日本也跟清國做生意,甚至是把清國當成了主要的貿易物件。
在1715年幕府頒佈的《海舶互市新例》當中,幕府規定清國一年可以來船10艘進行貿易,交易金額限定在3000貫之內,而荷蘭人的交易額限定為一年1500貫之內(貫是當時日本的重量單位,約為3。75千克左右)。
而由於當時日本的出口量小進口量大,日本與外國的貿易帶來了驚人數量的貿易逆差,這種貿易逆差的後果就是金銀大量流出。
從1655…1715年,60年間日本流出黃金239萬7600兩,銀37萬4200貫,佔當時黃金產量的一半、白銀產量的四分之三,這也是幕府痛下決心頒佈《海舶互市新例》限制貿易規模的原因。
而到了19世紀,因為西洋人的壓迫,金銀的流出速度再度加速。
佩裡准將黑船來航之後,1854年簽訂了《日美和親條約》,幕府答應了全面對美國開放通商,結果西方其他列強蜂擁而至,最後達成了《安政五國條約》,列強都獲得了和日本貿易的片面最惠國待遇。
這些商人利用條約從日本攫取了巨大利用,其重要的一環就是利用日本金銀比率比外界低(當時日本金銀兌換比率是1:10,而英國等國家是1:20),大量用白銀套購日本黃金。
短短十幾年間,日本的黃金就再度大量流出,幕府財政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也正是因為財政的失敗,所以維新黨人才可以那麼容易推翻接近兩個半世紀的幕府統治。
更為可怕的是,此時日本的礦山經過了多個世紀的開採,已經變為枯竭狀態,佐渡金山等大型金礦在近代的產量變得十分低下,再也無法和鼎盛時代相比。
於是經過幾個世紀的碌碌無為和對清國以及西洋人的貿易失敗,日本原有的貴金屬已經大量流出,從人人稱羨的黃金之國變成了一個貧瘠的國家,和透過絲綢、茶葉等貿易積累了幾百年白銀的清國相比,無異於是一個沒有任何侵略‘價值’的國家。
如果日本還有大清那樣多的財富,那麼在那個弱肉強食的時代,不管日本幕府或者日本朝廷有多麼體制開明、多麼勵精圖治,他們都肯定將會面臨到西方列強的侵略,因此重要的不是它怎麼樣,而是它是否值得侵略。
英國人和法國人肯定不能看著華國這樣壓榨日本,如果讓華國成功的話,華國的國力將會得到多大的增強?日本將會得到多大的削弱?
李鴻章和幾個國家的公使,雙方開始了一場長時間的唇槍舌劍的爭吵。
當然,肯定是沒有結果的。
在爭吵中,華國徹底解決了朝鮮問題,朝鮮,不再有華國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