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傑明迪斯雷利望著維多利亞女王離去的背影,恨恨的握了握兩隻拳頭,感到無比的憤怒,卻無處發洩。
陷入了阿富汗戰爭泥沼的大英帝國,只是一個外強中乾的花架子而已,本傑明迪斯雷利沒有想到,華皇居然敢向全世界最強大的工業國家連番的這樣惡劣挑釁,他不是不想打,但是國內的財政不斷惡化,打仗要錢呢!錢從哪裡來?
本傑明迪斯雷利突然覺得頭很痛,並且萌生出一種後悔的情緒,後悔不該對阿富汗作戰,整整一年過去了,這場戰爭,隨著華國的加入,不知道會將英國帶往何方?
要做霸主,需要有充裕的物資和資金,所以,大英帝國從來沒有成為過世界霸主,只能算是過去的這一個世紀,以及現在的這個世紀當中列強中的領頭羊,僅此而已,他們的國際聲望也從來沒有達到過霸主的標準。
德國和美國是如何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不到半個世紀就追上大英帝國的?
後進國家透過模仿和直接採用最先進的技術等方法迅速趕超先進國家,從而兩國生產力水平達到近似。這個增長收斂的概念是動態且不均勻的,英國農業生產力的相對下降並不意味著其工業生產力也下降了,這一點是必須予以重視的。
在原本歷史中。
美國在1870年代的生產力水平約是英國的87%,但很快在19世紀之內就完成了趕超,後來事實上英國在戰後的經濟成長部分縮小了與美國單位生產力的差距。
而德國則在1870年僅僅達到英國單位生產力的61%,但到了一戰前達到80%。
這也正是本傑明迪斯雷利尷尬的地方。
現在的問題是華皇只是挑釁,並沒有宣戰,如果宣戰,事情倒是容易解決了,但是華國沒有,英國現在已經難以應付阿富汗戰爭,本傑明迪斯雷利已經是騎虎難下的狀況,再加上一個華國,他該怎麼辦?
如果就此向全國下達動員令,能有多大作用?
本傑明迪斯雷利估計,不但沒有作用,甚至會引來抗議,大規模的抗議,直接斷送他本人和黨派的政治前途。
全國總動員牽扯到的是利益,站在家門口喊著要打,跟真的要打,讓每個人都拿出錢來,這是兩個概念。
【1354 第一強國不代表世界霸主】
本傑明迪斯雷利鬱悶的離開了英國王宮,回到了自己的官邸。
然後將自己一個人關起來,在書房中想靜一靜,靜靜的思考一下英國接下來應該怎麼面對華國的挑釁,他想不通,是什麼給了華皇如此大的膽量?
本傑明迪斯雷利甚至懷疑,德國方面,尤其是俾斯麥,是不是已經私下同華皇達成了某種協議了?
英國殖民地最多,表面看起來很強大,但是美國單位勞動生產力自1870年起便是英國的兩倍,並毫無縮減的跡象。
美國地廣人稀,因此在製造業投入來說是資本密集且重視節約勞動力。
因此在美國大規模生產是符合美國的資源稟賦且可行的,但在歐洲相對資源稀缺和勞動力豐沛的情況下則很難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美國採用的是直接採購零件後組裝,且基本採用固定模型大規模量產的形式。
但歐洲工業則是零件製造並且有個性化的組裝(相對來說樣式品種更豐富)。
除了資源稟賦一端以外,英國喪失生產力優勢的另一大主因就是前面已經提及的工業化組織。
從相對高利潤率、低製造水平和個性化的生產轉向低利潤率,高製造水平和規模化的生產轉型是美國工業起步的重要基石。以船執行業為例,19世紀歐洲的船運業主要依賴人際網路。一群航運代理共同投資來購買船隻和其他必需品。這個投資的使命便是完成從倫敦向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往返貨運航程,這就需要航運代理各自不同的商業人脈(如何找貨,如何在阿根廷靠港卸貨等)。那完成整個航程裡面人的信譽非常關鍵,而這也存在著長期信用和磨合的問題。
這也是華皇為什麼不能自己直接搞糧食採購,而要透過西班牙和荷蘭這兩個代理國家的原因,而老牌帝國西班牙和荷蘭,這對衰弱無比的難兄難弟,也正好適合華皇現在的口味。
在19世紀末,隨著國際貿易量的攀升,通訊的日益方便(電報和電話,這兩項都是華國最先發展的,但是隨著各國對華國的貿易,歐洲和美洲都有大量的引進,這種技術容易模仿,華國同列強之間的優勢已經很小,不過作為最早發展資訊產業的國家,華國始終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