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話,隨便弄個糧食系統出來,官糧收在自己手中,想怎麼控制都行,發展個一兩年,別說是香港,就是廣東,全丹州,吃穿都不愁了。
萌總裁的糧食危機只是一時的,淡淡就這麼一時,也夠嗆。
卡特莉娜卡芙公主帶著秘書處的人,日夜核算,算出,如果丹州的建設兵團過來,再計算廣東的脫產軍人,至少有五百萬石糧食的缺口。
萌總裁冥思苦想。
不從廣東弄糧食,萌總裁的眼界便放到了東南亞!
當然,萌總裁還沒有廣東的行政權,所以,這也只能是想想而已。
現在萌總裁有錢,但是錢沒有另外一樣東西好用,那就是槍!
萌總裁提出了一百石糧食換取一支英國恩菲爾德1866式步槍,五百發子彈的這麼一個打包換取計劃!
萌總裁沒有那麼傻,得到了香港這麼一個最大的******,不知道透過貿易來發達,而是要從中國老百姓身上搶,在萌總裁看來,太平天國就是最明顯的少腦子。
東南亞一幫小矮子黑鬼,就是為中華崛起提供保障的!不知道利用。
東南亞作為一個名詞概念的出現,是在二戰之後。
作為一個與中國有著緊密聯絡的外界巨大事物,東南亞對中國產生了重大影響更接受中國對它產生的巨大影響和輻射,卻是古已有之。
內陸鄉間的農家,也都知道南洋是個中國以外熱帶有著大海包圍的大地方。
而那個包圍著它也被它所包圍的海,正是中國的南海。
中國是它的海內,南洋是它的海外。
海內存知己!
而東南沿海的閩粵民人,他們的生活早跟南洋這個詞緊緊地聯絡在一起了。
繁榮的海上絲綢之路,下南洋的故事,甚至,鄉間的老農也很多都知道,現代常說的東盟,就是平常說的南洋。
東南亞這個地方,它與我們普通中國人的關係太熟悉了。
現代,很多中國人熱衷於出國移民,古代人也是。
南宋崖山南明弘光,神州陸沉後,恥於臣虜的硬脊樑紛紛避走南洋,經歷千難萬險,才在異地他鄉為曾經輝煌的中華古文明儲存了一段記憶的殘片。
“惶恐灘頭說惶恐,伶仃洋裡嘆伶仃”。
他們與各時代先後到達南洋的華僑祖先一起,成為了現代東南亞華人華僑的中堅力量。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無論是政治避難的海外孤忠還是為求一塊可開墾的荒田的移民農人還是逐金寶敢往爪哇的海商,南洋,都是他們所去之地的首選。
唐宋時的傳奇,唐人名稱的由來,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都證明了中國人民對南洋的開發很早就開始了。
而中國歷史與那裡的聯絡,卻比想象的還要早:甲骨文用的龜甲,就有很多是來自馬來半島,東南亞,的大海龜。
龜和鱉到今天都還是貴重物,但很多中國人對南洋物產的認識卻是從正紅花油開始的。
泰國大米,各種熱帶水果,傢俱市場裡的東南亞進口紅木。
這些南洋貨在現代都是尋常百姓家的日用之物,但在萌總裁的這個時代,幾乎任何與南洋有關的異域物產都是達官貴人富商大賈們才敢享用的奢侈品,燒錢花的:胡椒、沉香、烏木、玳瑁、孔雀、犀牛角、珊瑚……
但至少有一種事物是面向平民大眾的,雖然它是由朝廷推廣的、皇帝親自發動的,但從一開始它就註定是為社會底層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而設定的,那就是占城稻。
新加坡殖民地,本來屬於同一個系統,都是英國人管理的。英國人跟馬來亞政黨領袖們討論時,馬來國王和臣民都不要新加坡,因為新加坡華人太多。如果加上新加坡,馬來亞華人的比例是48%左右,加上印度人,其他非馬來人就超過馬來人,所以馬來人不要新加坡。
這個時代,靠萌總裁最近的,也是靠香港最近的是越南和緬甸,緬甸人和越南人正在被法國人試圖蠶食!
菲律賓是在西班牙人的控制當中。
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因為距離大陸稍遠,所以列強的手沒有伸過去,要去,也大都是打個轉。
所以,在東南亞的小國當中,華人為主的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一直和我大中華關係很好。
這些彈丸小國,自古就是依附於中國而生存的,但是中國的道德體系,或者說對外態度,一直是不知道自己姓什麼,人家都是向藩屬國伸手,中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