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43部分

可以,不過,大公先生,你要知道,向他國直接購買生產線,生產出來的產品,可不見得是同樣的啊。技術不是那麼容易買過來的。陸軍最要命的問題,在於對近代戰爭毫無概念!”

其實華皇從卡羅爾一世忽然這麼說,心中已經不痛快了,知道這傢伙這不是在暗示壓價,而是已經在變向的拒絕自己昨天提出的聯盟的暗示了。

甲午陸戰,日軍人均只消耗了8發子彈,即擊潰了清朝陸軍。

甲午戰爭前,清軍有大炮和機關炮1733門;日軍有大炮294門。

清軍裝備有洋槍23萬支,舊式鳥槍等4萬支,12萬參戰部隊有85%裝備了槍支;參戰日軍的槍械裝備率則達到了100%。

總體而言,中日陸軍裝備差距不大。

若單純就武器而言,甚至可以說,清軍還略佔優勢。

如藤村道生所言,“北洋陸軍裝備毛瑟槍和克虜伯炮,……它比使用村田式步槍和青銅山炮的日軍優越。”

真正的差距在於武器的整齊劃一。

清朝陸軍的武器裝備,主要依賴向外國購買。其數量相當龐大。如:湖廣總督張之洞在1894年奏報,買快槍9250支、火炮30尊、子彈700萬顆、炮彈1。44萬顆;兩江總督劉坤一到1894年,已購槍支1。5萬支,子彈280萬顆。還是在這一年,任直隸總督的李鴻章上奏,已向各國訂購快槍2。8萬餘支、快炮56尊,以及合計1500多萬顆的炮彈、子彈。此外,其他各地也都自行採購了大批槍炮。

這些槍炮到貨後,大都被清軍及時裝備。如甲午戰爭中,各地督撫從德國所購的1萬餘支毛瑟槍,1萬餘支馬梯尼槍,先後裝備各軍。

在1894年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