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聽的,一個合格的政治家考慮的永遠是利益。英國曾是個全球性的的帝國,它的利益曾覆蓋全球,它所處理過的各種民族、宗教、經濟、軍事、政治、種族、國家、部族等問題遠比大多數國家遇到過的更復雜,因此英國政治家對利益的理解也更深刻,這不僅是某個政治家個人的思維。”華皇堅定的道。
卡特麗娜卡芙公主點點頭,“陛下說的有道理,是應該緩和與法國之間的關係了,我之前犯了一個錯誤,我一直將法國和英法放在一起看待。”
“這的確是一個錯誤,而且是非常嚴重的錯誤,決不能將兩個大國放在一起看,就算是盟國也不行,為了國家利益,別說背叛,隨時宣戰都是正常的。還有,拉攏法國的同時,在反對英國的時候,也要注意措辭,英國討論了這麼久,才決定對我們強硬,貴族中的很多人,一定是反對戰爭的!所以,還要注意分化英國國內的輿論。”萌總裁道。
卡特麗娜卡芙公主答應道:“好,我知道了,這些事情,將由英國統計局來負責!控制輿論,一直是統計局的特長。”
華皇對卡特麗娜卡芙公主做過了交代,整個人稍微放鬆了一點,卡特麗娜卡芙公主也稍微放鬆了一點,卡特麗娜卡芙公主最害怕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而不害怕做事的複雜程度。
華皇從來沒有將兩個大國放在一起看過,英國和法國的關係為什麼忽冷忽熱?
歷史上這兩個國家總是相愛相殺,互相影響又互相嫌棄的。
英國和法國的關係大概分兩個階段,以16百年戰爭結束為界。
在此之前,兩國糾紛主要是英國的國王同時也是法國的諸侯。
所以英王要平衡自己在英法兩國的權益,和法國國王各種糾紛。
在此之後,英王失去了在法國的領地,主要朝海洋發展,對歐洲大陸採取的是大陸均勢政策,誰也別稱霸,誰崛起揍誰。
而法國的理想很簡單,一直做夢要稱霸歐洲大陸,在世界大戰前英法的矛盾主要都是圍繞這兩方面展開的。
華皇其實從來沒有將英法放在眼裡,在歐洲,華皇最看不上的三個國家,就是英國,法國,義大利,英法爛泥扶不上牆,尤其是法國,這麼好的地理條件,這麼大的一個統一國家,哪方面都完爆德國,但是一直被英國壓制,在德國最近幾年崛起的過程中,眼睜睜的看著德國像是變態一般的成長而無所作為。
還有華皇現在出訪的義大利王國,更是一個國際笑話,能造出最好的軍艦,能造出最好的武器,但是一打仗就掉鏈子,永遠只能成為大哥手下的炮灰。永遠是一流的軍備,二流甚至三流的軍事實力。
華皇敢於同英國這麼直接的叫板,還因為華皇看透了英國人的外交政策,英國人牢牢抱著的外交政策就是兩個字均勢!容忍和培養出一個個強大的對手,這都是英國人的功勞。
除非是清政府這種一推就倒的對手,要不然,英國實際上對哪個大國都不敢隨便動手,華國雖然還是起步階段,但是統一之後的華國,在華皇手中,已經是大國,這是國際社會中不爭的事實了!
華皇對於這一點是有信心的,要不然也沒有必要親自跑到歐洲來搞外交了。
為什麼十九世紀的國際體系是基於均勢?
因為不維持均勢,就是再出現一個拿破崙的帝國。
沒有哪個歐洲的國家願意被別人統治。
英國的大陸均勢政策是其中原因之一!
大陸均勢政策,主要是因為國家利益。
英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發達,需要廣闊的海外市場和殖民地,為了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為了爭奪和掌管歐洲和世界霸權而長期實行這一政策。
英國於17世紀較早經過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18世紀中期成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國,掌握了海上霸權;英國又是最早進行並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840年,英國的工業產量約佔世界工業總產量的45%,對外貿易佔世界貿易總額的21%,處於“世界工場”的地位。
客觀條件同她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強大的海權是分不開的。
英國是一個海島國家,位於歐洲大陸的邊緣,對於歐洲大陸上的列強之間的爭鬥可以坐山觀虎鬥;同時法、德、俄等國為爭奪大陸霸權而進行的鬥爭從未停止,也為英國推行這一政策創造了客觀條件。
英國人的想法其實很簡單,聯合抗法,聯合敗俄,聯合制德,扶德抑法。
要說攪屎棍,華皇認為英國人自己才是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