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領域,美國形成了主要代表壟斷資本主義利益的資產階級兩黨制,隨著近代工業化和都市化的興起,以及工農運動的高漲,出現了一系列社會問題。
在思想領域,這一時期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進步主義、民粹主義和擴張主義思潮流行。
在外交領域,美國開始結束了早期孤立主義外交,奉行積極的對外擴張政策的轉變。
整個說來,這是一個世紀之交的大轉折時代。它開始了由自由競爭為主的時期向以壟斷為主時期的轉變;由近代農業國為主到現代工業國的轉變;由以農村為主的社會向以城市為主的社會的轉變;由早期技術革命向近代新技術革命的轉變;由自由放任到區域性時期和部門的國家干預的轉變;以及由大陸擴張到開始海外擴張的轉變。
薛佩爾手中的美軍的戰鬥力,到底有沒有英國的軍隊強呢?
不單單是萌總裁,整個華軍,其實都很關心這個問題,因為當初美國人跟我們走的算是比較近的。
萌總裁最開始,還曾經打過卡特莉娜卡芙公主家鄉夏威夷王國的旗號呢。
萌總裁之所以敢於直接對美國人動手,主要還是因為美國人有殖民傳統。
也不是什麼善茬,反正能跑到亞洲來的,萌總裁都不想放過。
而且,從現在的國際形勢看,華國最先警惕的,反而是美國,而不是英國人和法國人。
17世紀中葉,英國人遠渡大西洋殖民北美洲,一南一北建立了普利茅斯和詹姆斯敦兩個殖民地,後來分別發展成了今天的弗吉尼亞州和馬薩諸塞州。
普利茅斯殖民地的建立者是逃離英國宗教迫害的清教徒,希望在北美建立人間天國。在建立之初,他們一切都遵照《聖經》的教誨,經濟上施行人民公社式的平均主義政策。
可這種做法很快就出現了弊端,殖民者沒有從事勞動的積極性,寧可內耗等死也不願意開荒種地,甚至因為怕人蹭住連房子都懶得蓋。加上新環境新氣候,荒地開發不易,以及大量的豺狼虎豹等嚴苛的自然環境,殖民地建立的頭幾年中新移民的死亡率極高。南部的詹姆斯敦已經暫時被廢棄,而普利茅斯也處於消亡的邊緣。
而這時候向他們伸出援助之手的正是當地的印第安人。
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殖民者逐漸熟悉了新世界的動植物,氣候環境和山川地貌,在廢除清教徒的經濟政策後迅速從聚集地發展成村落,再到市鎮,最後就成了如今的波士頓。
波士頓也成了當時英屬北美殖民地的大港口,是當時比較大的木材交易中心,貿易的發展迅速讓城市經濟活躍起來。
可以說在北美殖民地的初期,殖民者和印第安人的關係還是比較融洽的。
雖然也出現荷蘭殖民者用玻璃珠子什麼的換了一個曼哈頓島這樣的事情,但大多數時候雙方的交易還是公平的,畢竟雖然人家沒見過玻璃,但牛羊牲畜木材糧食的價位還是清楚的。那時候在歐洲殖民者眼中,印第安人雖然是不信上帝的野蠻人,但卻是非常聰明的人種。這和他們對待非洲黑人的態度有著天壤之別的,黑人可以用來做奴隸,但印第安人是不行的。印第安人無法同化的特質也成為最後促成美國人對他們展開屠殺的原因之一。
那時候歐洲殖民者和印第安人最大的不同在於生活方式和社會組織模式上的差異。經濟上,殖民者主要是務農,而印第安人是放牧,不僅如此,在印第安人看來耕地這樣的事情是女人做的,高傲的印第安男性生活主要是策馬揚鞭四處跑。
政治上,殖民者照搬本國的制度在新世界組織政府、議會、法院,而印第安人還是過著部落生活,大小事務主要由部落首領做主。而最大的差異在於土地所有制上,歐洲殖民者都是私有制擁護者,從歐洲帶來了一整套土地劃分、測量、登記、歸屬的制度,並且逐漸形成了完整的“產權鏈”。
美國現在的地契都是可以在當地政府查閱歷史交易記錄的,而東部十三州的土地最早都可以上溯到王室的授予,然後一代代買賣兼併交易傳到現在。
而這種土地制度在印第安人中間是沒有的。直到現在,印第安人對於土地的概念還是集體所有制,土地歸部落所有。
因為是集體所有,所以他們沒有個人擁有的土地大小的概念,而集體土地面積的大小更多時候依靠的是古老相傳的神話故事,也就是“這塊地自古以來就是我們的”這種含糊表述,而非白紙黑字的地契和交易記錄。印第安部落之間如果相鄰,可能還會因為矛盾衝突產生大致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