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14部分

所以部隊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戰車營、輜重營的車輛早就移動到了防線前沿,蒙古人發起進攻的那一刻,便已經首尾相連,組成了三道牢固的防線。而騎兵部隊則移動到了後陣,防備蒙古人從弱側突襲,並時刻準備著為遇到危險的防線減輕壓力。步兵士卒則依託戰車,預備射擊,這次明軍的數萬步兵中,只有不到一萬的長矛兵,其餘全都是裝備了刺刀的火槍兵……除了一萬燧發槍之外,其餘也皆裝備了各兵工廠生產的火繩槍,質量較之以往有大大提高,不會再出現從前那種,一排子彈打過去,敵人毫無無傷的囧事了。

然而最先開火的,卻是中軍直屬的八十門長近一丈、重三千斤的神威大炮……這種炮源自歐洲,乃明軍從佛教人手中獲得,其實就是沈默原先那個時代的‘紅衣大炮’,當然本著誰在先誰命名的原則,他給起了這個名字。這種架退式的重型前裝滑膛火炮,射程在七里以上,威力極其驚人。就算裝填了葡萄彈後,也能打出四五里遠。只見蒙古軍隊在明軍的視線中還只是一條黑線,便有上百發炮彈伴著隆隆的炮聲呼嘯而出,巨大的衝擊力下,彈體在半空中分解為十幾枚球形鐵彈。頓時化為一陣彈雨,兇狠的朝賓士中的蒙軍砸去,但凡砸入人群的,便能瞬間撂倒一圈十幾個騎兵。僅僅一輪射擊,便有四五百名蒙軍墜馬,非死即殘。

透過千里鏡,戚繼光看到了戰果,滿意的點點頭,心說督師大人花重金請了佛朗機的教官,傳授炮兵學,果然教會了孩兒們如何打炮,這要是再來個兩三輪,可能直接就把對方打跑了。

只可惜……戚繼光無奈的看看炮兵陣地,只見那裡一片忙亂。發射一次以後,炮兵們必須灌水入炮膛,熄滅火星,以乾布幫在棒子上伸入炮膛去擦乾,再填入火藥,助燃物,塞進去炮彈,然後才能再點放,這些動作相當緩慢和煩瑣,還不包括修正炮位……因為強大的後座力,每次發射都會讓炮位產生很大的偏移。

這是前裝火炮的通病,能兩分鐘一發就不錯了,所以在面對騎兵時,根本來不及開第二炮。不過戚繼光帶它們來,並不是用於野戰的,方才那輪射擊,只能算是這些大傢伙的贈品。真正的野戰之王,在蒙軍衝到三里的距離時,才隆重登場!

五百門大將軍炮同時開火,場面要比方才那輪齊射壯觀太多,效果也無可比擬……每門大炮發射數十枚桃核般大小的彈丸,在蒙軍頭上製造了一場奪命冰雹,頓時便將其陣型炸開了花,不論是人是馬,只要被擊中,無不立即失去戰鬥力,蒙軍騎兵下餃子般的紛紛墜地,戰場上轉瞬間殘肢斷體橫飛,鮮血臟器亂舞,成了一片修羅地獄!

與神威大炮不同,大將軍炮是土生土長的大明造。身用生鐵鑄造,由虎尊炮衍生而來,分大中小三種,長三五尺,重三五百斤。為了在輕量化的前提下防止炸膛,在炮管上有多道寬大的加強鐵箍,口端備有大鐵爪。鐵絆,可用大鐵釘將炮身固定在地面上,以便消減發射後產生的後坐力,克服了原有火炮在發射後因炮身後衝而自傷炮手的危險,在射擊後也不需要修正炮位。更為可取的,它是一種車載炮,車輪前高後低,可在車上直接發射,對騎步兵具有強大的殺傷力。其很多設計都比歐洲的火炮要先進。

此炮便於在山林水網地帶機動,可控扼險隘,一發能射上百枚小彈丸或數十枚較大的彈丸,散佈面大,比佛朗機更能有效地殺傷,以密集隊形進攻之敵,在抗倭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戚繼光在隆慶年間到薊鎮練兵時,又創造性的將此炮裝備騎兵使用,而且最新生產的火炮,吸收了西方火炮的長處,在可靠性更佳的情況下,更加輕量化,而且加裝了瞄準具,克服了之前無法準確瞄準的最大弊端,成為當世最好的騎兵炮。

在沈默的影響下,戚繼光對火炮的重視,到了舉世無雙的地步,當蒙古騎兵在付出慘重代價,終於衝進到二里之內時,加設在戰車上的千餘門佛朗機發火了,這種小口徑火炮,或者說大口徑火銃,其威力無法與兄長們相比,然而其發射的散彈密集而準確,更可以做到大炮們做不到的事情——連續發射!

這是因為佛朗機的構造獨特,其由母銃和子銃構成。母銃身管細長,口徑較小,銃身配有準星、照門,能對遠距離目標進行瞄準射擊。銃身兩側有炮耳,可將銃身置於支架上,能俯仰調整射擊角度,因而可以得到較高的射擊精度。銃身後部較粗,開有長形孔槽,用以裝填子銃……子銃類似小火銃,每一母銃備有五至九個子銃,可預先裝填好彈藥備用,戰鬥時輪流裝入母銃發射,因而提高了發射速度。

雖然這樣會因為氣密性不足,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