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過程他們也拍攝好了,羅蒙要開車出去收柿子,這倆人又跟著一起去了。
“剛剛關於柿子餅的製作過程這一段,到時候我們電視臺播出去沒關係嗎?”車上,那個管攝影的小夥兒就問羅蒙了。
“沒關係啊,儘管播。”反正羅蒙也不靠這東西掙錢,要是以後他們本地做柿子餅的人多了,能把柿子的價錢往上面抬一抬,那也是好事一件,現在一塊錢的價錢,還是稍微低了一點,這年頭,大米一斤都要三塊了,一塊錢還能買些啥?
“我聽你們那兒的老人說,你們做這個柿子餅用的油,都是用自己產的玉米榨出來的?”女記者問羅蒙說。
“是啊,剛好有不少玉米,就用來榨油了。”
“我還聽說你那兒的玉米,一斤要賣到五六塊?”
“嘿,就咱在鎮上賣菜的店裡,你們剛剛沒進去看吧?裡面就有玉米棒子,一個三塊錢。”羅蒙說道。
“一個玉米棒子就賣三塊?”來這之前,他們對牛王莊的物價也是有所耳聞,但具體的還是不太清楚。
畢竟這些日子牛王莊這股風颳得雖熱,卻主要還是集中在一些酒樓飯館和訊息靈通或者機緣巧合之下跟他們有接觸的人家,一般永青那邊的普通人家,對牛王莊還是瞭解得不多。
“一個玉米棒子就賣三塊了,那你榨出來的玉米油煎出來的柿子餅才賣九毛錢,划算嗎?”這筆賬怎麼算都不太對啊。
“誰知道,沒仔細算過。”羅蒙笑了笑:“就算真要虧,也就是虧點玉米,這個咱還是虧得起的,柿子的季節不等人,這個時候不賣,過陣子就都爛了,這玩意兒留不住,能多賣一點是一點吧。”
“咱這裡的農戶都不容易啊。”那個扛攝像機的小夥兒也跟著嘆了一口氣。
“是啊。”那個女記者笑了笑說道:“昨天聽說我要來採訪你,我爺爺還跟我交代呢,讓幫他問問,看你還收柿子不?”
“收啊,他有多少嘛?”羅蒙把著方向盤,熟門熟路的把車子往附近幾個偏僻的村鎮開去。
“我們老家的山上,總共十幾棵柿子樹,都是幾十年的老樹了,長得可高,結出來的果子也好吃。”女記者說道。“咱這邊的柿子,土生土長的,吃著都不錯,就是賣相不大好,還有核,沒啥市場。”
“那是,柿子這東西本來就不好儲存,咱這邊的柿子個頭就那麼大,曬成柿餅的話就更小了,咬一口裡面都是核,別的不說,它首先就不上檔次不大氣啊。”說到這個,羅蒙也有些無奈,柿子這東西不止是在他們這裡,就算是在全國各地,也都是非常普遍常見的,這東西太好活,不稀罕。
三人一路說著就到了附近一個村子,羅蒙下車跟早就等在院子裡的老人打了個招呼,這老人家裡的柿子不多,就幾棵柿子樹,前些天他到水牛鎮上賣柿子的時候,問羅蒙能不能過來收,羅蒙一問他家的位置,剛好順路,就同意了。
這兩個縣電視臺的工作人員拍攝了羅蒙收柿子的過程,又採訪了這個賣柿子的老人,老人在鏡頭前顯得有些靦腆,但是他眼裡的喜悅卻是實實在在的。
上午十一點,跑完了附近的幾個村鎮,羅蒙就打道回府了,最近他給自己每天出門收購的路線做了規劃,今天跑這條線,把沿途能收的柿子都收了,明後天就不過來了,跑其他方向,大後天再過來一趟。
在牛王莊吃完簡單卻美味的中午飯,下午的時候,這兩個記者就見識到了堆積如山的柿子餅和轟轟烈烈的發貨場景。
早上做好放涼後的柿子餅經過真空包裝,放在院子裡由幾塊方桌拼成的臺子上,堆成一座金燦燦的小山,羅興佑、趙夏萍、林本強三人一人拿著一摞單子打包,忙得頭也不抬。
鎮上那家快遞公司的老闆娘騎著三輪摩托車來回跑,這些快件運到他們店面,她男人還要掃描錄入呢,那活兒她幹得不利索,加上羅興佑他們這幾天快件又特別多,她乾脆就出來跑起了外勤。
傍晚時分,歡歡喜喜地送走了電視臺的兩位同志,就算淡定如老周,也忍不住對他們的這一期節目有點期待了。
“呦,羅蒙,聽說要上電視了啊?”第二天無論他到鎮上去賣菜還是在路上遇到個把村子裡的人,大家夥兒都要這麼問他一聲。
“可不是,今天晚上七點半,記得看啊。”這回新聞裡放的肯定是正面形象,歌功頌德,妥妥的。
當天晚上吃過晚飯,羅蒙他們就守在電視機前面了,羅老漢、劉春蘭、羅紅鳳以及羅美慧羅美玲姐妹,肖老大阿芸嬸還有他們家的那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