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只是替別人打工賺錢的長工。他們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在上層階級的不斷壓榨下,他們連飯都吃不起,一輩子攢下的收入也買不起一畝地,可謂永無出頭之日。
過去的大漢就處於這種情形之中,直到聖元元年開始隨著中產階級不斷增多得到有效緩解。欒奕有理由相信,正處於奴隸社會的倭國同樣存在資本分配不公的問題。其中,作為人口比例佔絕大多數的平民和貧民是他贏得倭人整個族群信賴、敬仰和臣服之心的核心,是他住要拉攏的物件。而作為倭國財富和政權的擁有者,倭國的貴族、富人則是他主要對抗的物件。
有了這番思考,對倭國一戰的整體策略就變得明瞭起來——拉攏窮人、剷除富人,而實現這一目標的行動方針,歷史上有著充足的經驗和案例——打土豪、分田地,欒奕要救助一場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將倭國的貧富對立起來。如此,既贏得貧民們的好感,又瓦解倭國的政治、軍事體系,可謂一舉兩得。
隨後,欒奕召叢集臣,將他的想法進行了闡釋,在群思群力之下,又深化了一番細節,將思路徹底落實在了之上,成為真正的策略,交付北海艦隊。
與此同時,囤積在魚臺的軍糧和青州軍械局的軍械也相繼登船離岸,沿著運河一路送至東萊船塢。在這裡,出任本次渡海大戰主帥的衛將軍孫策正做著緊張有序的準備工作。在他旗下,周瑜出任軍師祭酒,楊修任隨軍主簿,北海艦隊太史慈和新任青州軍都督張遼為副,攜顏良、文丑、周泰、呂蒙、甘寧上將二十餘員。兩萬北海艦隊官兵及帝國青州軍團四萬相繼到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