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8部分

鄉試,士子如雲,大家都抓緊這幾天難得的機會,按題做好時藝策論,力求精益求精,錦上添花,以便得個功名富貴。足下放開正事不去用心,費如許心思寫此條陳,不覺得得不償失嗎?”曾國藩靠在椅背上,以手梳理花白長鬚,面帶微笑地問薛福成。

“回大人話,晚生一向不樂舉業,此番應考,亦不過慰老母之心罷了。晚生想這讀書識字,其目的在於求取治國治民的大學問,故所樂於思考的在民生國計。這篇條陳,晚生思之甚久,意欲備大人洗刷兩江時作參考,故寧可放棄正題策論不做,也要寫好這篇兩江父老為晚生所出的論題。”

曾國藩雖是從科舉正途出身的大官僚,卻早在三十歲時,便對科舉考試有些看法,一進北京入翰苑,從一批有真才實學的朋友身上,很快發現了自己學問上的淺陋。他毅然從八股文中走出來,壹志從事於先輩大家之文,留心時務經濟。並把自己的這個體會詳告在家諸弟,希望諸弟不要役役於考卷截搭小題之中,並沉痛地指出:科舉誤人終身多矣。他一貫認為,考試能夠選拔出人才,但中試的不一定都是人才,落選的也不都是庸才,這中間或有天命在起作用,即所謂功名富貴乃天數。

“小小年紀就能有如此閎通的見識,確實難得。”曾國藩心裡誇獎,嘴上卻說,“民生國計要考慮,八股文也要做好,莫負聖上明經取士為國求賢的苦心。”

“晚生聽從大人的教導,這次回去後刻苦攻讀,爭取下科中試。”薛福成態度誠懇地回答。

“這就對了。”曾國藩又凝視一眼薛福成,問,“足下所獻治理江南八條,有的放矢,切中時弊,足見足下平素留心民瘼,長於思考。讀聖賢書的目的,內則修身於一己,外則造福於天下。足下以一生員身份,能將兩江整治納於自己的功課之中,看來聖賢書已初步讀懂。今兩江初平,瘡痍滿目,老夫正思整飭,亟欲聽取各方意見。邀請足下來,還想當面聽聽足下對屯政、海防兩策的詳論,足下不妨把胸中所想的都說出來。”

一個功德震世的長者,對晚輩的建議這等獎掖,已使初出茅廬的薛福成十分感動,何況態度如此謙和,語氣如此懇切,更使薛福成大出意外。他略為思考一下,說:“晚生年輕學淺,在老大人面前一如蒙童牧夫,故也不怕出醜。差錯之處,請老大人多加指教。”

“你說吧!”曾國藩的眼睛裡流出和藹溫暖的光芒,停了片刻的手又開始在鬍鬚上緩緩地梳理起來。

“屯政始於漢代,有軍屯、民屯。漢武帝在西域屯田,宣帝時趙充國在邊郡屯田,都使用駐軍,此為軍屯。建安元年,曹操在許下屯田,得谷百萬斛,後推廣到各州郡,由典農官募民耕種,此為民屯。曹操的民屯不僅使曹魏強盛,也為日後晉統一全國奠定了雄厚的基礎。這是因為實行民屯,一則使大批荒田得以開墾,二則又便於推廣先進的耕作技術,獲得高產。一直到唐宋,民屯仍存在。明末屯政廢弛。我朝除有漕運地方的屯田仍隸衛所外,其餘衛所的屯田改隸州縣,名為民屯,其實屯田已變民田。長毛擾亂江南達十餘年之久,其蘇皖贛一帶所受蹂躪最多,人口大批逃散死亡,目前這幾省荒田極多,無人耕種,有的甚至幾十裡內外不見人煙,這就為今日實行屯政準備了條件。如果老大人採用當年鄧艾在淮上屯田的成法,由官府出面組織百姓耕種,發牛發種,推廣區田法,晚生以為,蘇皖贛的荒田,不出幾年,就能五穀豐登,為兩江儲備吃不完的糧食。眼下有一批散員亟須早為之安定,他們就是一部分裁撤的湘軍。”

薛福成說到這裡停下來,看了一眼曾國藩。曾國藩灼熱的目光也正盯著他。他趕緊說下去:“老大人,晚生聽說,被裁撤的湘軍中,有些人至今仍留在長江兩岸,並未回湖南。原因是這些人湖南原籍本無根基,且久在軍中,不慣家居。有識之士認為,倘若不將滯留大江兩岸的撤勇妥善處置,這些人貪財嗜殺,必生禍患。有人說哥老會正在聯絡他們,實在可怕得很。”

曾國藩梳理鬍鬚的手輕輕抖了一下。約有兩三萬湘軍裁撤人員滯留沿途各省,沒有回到湖南原籍,此事曾國藩知道,這的確是個隱患。一旦出亂子,不但危害國家,自己作為湘軍統帥,也難逃咎責,且聽薛福成的處置意見吧。

“晚生建議老大人速派湘軍中有威望的將官,到皖贛等省招集滯留官勇,依過去的哨隊重新組織起來,帶到荒田較多之地實行屯政,並給他們以最優惠的待遇。往日的袍澤依舊在一起,使他們有不散夥之感,有田可耕,有事可做,又使他們不生邪惡之念,而大人得軍餉之利,兩江有富庶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