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與舟影相映,濤聲與櫓聲互和的美景更使他留戀。他在總結中說:“大家對過去工作的肯定和評價證明我們的工作以勝利告一段落。”接著他詼諧地說:“我們國家水電建設事業打算和新安江這美麗的江姑‘結婚’,這‘媒人’是地質工作者,能不能‘成婚’就靠這‘媒人’了,能建大壩就能‘成婚’。‘成婚’後,將來新安江水電站就成了我國水電的示範工程,成了中國水利電力史上的里程碑。”
李銳的一番話,把大家逗樂了,會場上發出一陣笑聲,這笑聲,更增添了大家的信心和決心。
然而,1956年2月,中蘇關係破裂,蘇聯在中國各條戰線上幫助工作的專家一批批撤離。卡伐裡列夫、那廖托夫、馬舒柯夫等蘇聯專家戀戀不捨地離開新安江,一切都得靠自己了。
4.副省長提交移民方案(1)
中國人口遷移活動同中華民族的歷史一樣源遠流長。歷代政權為維繫生存,延續種族,鞏固邊疆,發展經濟,調整人口布局等目的,都進行過規模不等的人口遷移活動。
1956年,國家內務部部長謝覺哉給周恩來總理的《關於移民工作的情況和意見的報告》中曾講到我國自1956年開始的移民情況:
移民工作的主要目的在於開墾荒地,增產糧食和工業原料。同時為了適應國家和地廣人稀的地區開展工礦建設的需要,向這些地區移民,使這些地區逐漸繁榮起來。僅1956年7個月時間,已從山東、河南、河北等省移出,安置在黑龍江、青海、甘肅、江西等省或安置在本省的移民達308399人。但是由於缺乏經驗,移民工作也曾發生了不少問題,有的安置地區接受移民的任務偏重,甚至超過了原有居民的戶數;有的安置地址選擇不當;有的安置準備工作不夠,使移民的生活感到困難,不能及時參加生產。由於這些原因,致有相當數量的移民情緒不安,跑回原籍。以黑龍江最厲害,曾發生一萬餘人的騷動事件,集體請願,包圍政府,毆打幹部,臥軌攔車,結果跑回山東省和流落全省各地的約有1800人。甘肅、青海、內蒙古等省區也跑回原籍二三百人。省內移民也有逃跑的,以廣東省較為嚴重,逃回原籍的亦有1700多人。
浙江省委書記江華認真細讀了國務院轉發內務部的《關於移民工作的情況和意見的報告》後,深深感到新安江水庫移民雖然沒有動遷,但壓力已經來了。全國30萬移民就出了那麼多問題,新安江水庫移民僅浙江就有23萬多人,省委已向黨中央、國務院許下承諾是絕不能出事的。他大筆一揮,當即在國務院轉發的報告上籤下了“前車之覆,後車之鑑,新安江水庫移民是硬任務,絕不允許出半點差錯,此事由楊思一具體抓。”
楊思一是當時省委常委、副省長,浙江省的鐵腕人物。江華把這位四明山上下來的老革命放在新安江水庫移民的第一線。
這麼浩大的工程,這麼多的人口遷徙,在新中國成立後尚屬首次。
1954年11月15日,國家政務院批准撤銷衢州區專員公署,改建建德區專員公署。建德區專員公署駐建德縣,管轄原屬嘉興專區的於潛、昌化和原屬金華專區的建德、淳安、遂安、分水、桐廬、壽昌及原屬衢州專區的開化和省直屬的富陽、新登,共11縣。在大壩所在地新建建德區專員公署。新的區域管理模式為新安江水庫移民奠定了體制保障。
1955年9月,建德地委根據浙江省委的指示,確定淳安縣荷嶺、裡桑兩鄉及中坑鄉的玳瑁嶺為“上山移民”開發試點,以荷嶺鄉為主,建立淳安縣蘭玉坪農林牧畜合作社和裡桑鄉西嶺分社,組織了城鎮失業工人、轉業軍人和庫內城鎮貧民及農村地少生活困苦的農民550多人,開墾了荒地5000多畝。在當時強大的政治態勢下,人員集中了,資金投入了,但由於地勢陡坡,土地瘠薄,加之地處深山,交通不便,人心難安,新墾荒地,農作物的種子都難收回。蘭玉坪農林牧畜合作社被迫停辦。14個墾荒深山合作聯社都遭同樣的命運,中途夭折。新安江水庫移民就近“上山移民”安置試點失敗。
1956年1月,浙江省天目山區經濟開發工作委員會提出了《新安江水電站淹沒區移民方案》。該“方案”規劃:“新安江水庫移民採取開墾荒地,轉入農業合作社,就地後靠及遷建城鎮等四種方式安置。在建德、金華兩地區和歙縣安置移民178602人,還有85200人,依靠新建20家工廠,安排農民進廠當工人。”
4.副省長提交移民方案(2)
1956年5月,上海水力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