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5部分

麼收場的時候,眼角餘光看到了報紙上的那一行大大的標題:

我想看看外面是什麼樣的

不用看內容,只看標題和那幾張圖片,王勇就知道這裡面寫的都是什麼內容了。也知道王倩這個女漢子怎麼會哭的這麼稀里嘩啦的了。

在太*行*山深出,有這樣一所學校,它只有22名學生,兩位年過六旬的老教師。六十公里彎彎曲曲的山路讓這所學校幾乎與世隔絕。

六十公里的距離讓這裡和外界變成了一個地一個天,讓這裡變成了山裡和山外兩個不同的地方。

由於實在太偏遠,這裡沒有網路,甚至連手機訊號都沒有,幾乎讓人不敢相信這裡是華夏的國土上。

上山的公路是前兩年剛修的,路面還算平整。但山路蜿蜒,路面也只有兩米左右的寬度,下面全是幾十米的懸崖峭壁。

這裡沒有班車。也很少有汽車敢開上來,大家上山下山除了僅有的幾輛農用三輪車。最多的就是各式各樣的摩托車。

盤山公路兩邊只零星的分佈著幾十戶居民,據說現在這裡很多年輕人都搬出了大山,剩下的都是因為太窮或者年紀大了沒辦法搬走的。而這些人的孩子,也同樣被留在了這片大山裡。

這所學校只有來自附近村裡的22個大小不一的孩子,從學前班到三年級,到了四年級就可以到離這裡最近的一所中心小學寄宿讀書了。

由於學校實在是太偏遠了,沒有年輕老師願意來這兒教書,學校裡只有兩位已過了花甲之年。一輩子都紮根在大山深處的老教師,任然無怨無悔的在堅守著。

因為沒有足夠的教室,所有孩子都分別坐在兩間教室裡上課,兩個年級一個教室。一般老師都是先給一個年級上課,另一個年級的在旁邊寫作業,講完這個年紀了再給另一個年紀上課。

那個傻乎乎的記者還問兩位老師“這樣上課會不會影響到孩子們聽課效果?”看到這裡王勇都想給他一巴掌,你這不是明知故問嗎?

老教師的回答更多的卻是一種無奈:“他們都習慣了。”

是啊,在那個來自城裡的記者看來不敢想象的事情,對於這裡的孩子們來說卻是早就已經習慣了。

也許從他們的父輩甚至是更早的時候開始,這裡就一直都是如此吧。漫長的時間和與世隔絕的環境足以讓任何人都習慣了這裡的一切。特別是孩子們。也許在他們的內心裡覺得山外的孩子們也是這樣上學的吧。

前年學校翻建時,上級給配了一臺電腦,這絕對是這所小學最先進的裝置。

可惜。這裡沒有網路,這臺電腦就幾乎成了擺設。兩位老師要想下載什麼教學資料,都要跑到二十多公里外的鄉里。

一個很可愛的三年級小男孩跟記者說,他最喜歡的就是上科學課,長大後要做一個科學家。他說除了老師屋裡的那臺電腦,他還見過別的電腦,就是從來沒上過網,也不知道那是怎麼回事。

“書上也沒寫……”他翻著手裡的《科學》課本說。

記者拿出自己的手機給那些學前班的孩子拍照,結果剛拍了兩張。就被這些滿眼都是好奇的孩子團團圍住,在記者的鼓勵下。他們伸出小手在螢幕上一陣亂點,嘰嘰喳喳的和同學討論。很是興奮和新鮮。

這些孩子對外界的瞭解極其有限,學校可能就是孩子們瞭解外界最多的地方。

他們都習慣於一學校為界把世界分為山上和山下。山上就是學校上面,透過那條蜿蜒的山路,過了幾座山頭就到了的鄉里。

由於這些孩子的家都是分佈在周圍的大山裡,每次來上課都要早早的起來,頂風冒雪的爬半座山才能到位於半山腰上的學校。

一個叫譚學剛的十歲小朋友,家住在山下。每天早上六點,他就和弟弟帶上中午的口糧走著去上學,到學校大概要花上兩個小時。

“別哭了,讓人看見還以為我欺負你了呢?那上面不是有電話嗎?你打過去,或是幫他們架網線或是乾脆給那些孩子聯同他們的家人都搬遷出來,不比你這哭的眼淚吧啦的好啊?”

看到妹子哭的那麼傷心,王勇很是心疼,趕緊一邊勸慰一邊給她出主意。

結果他這話剛說完,王倩騰的一下就站起來,還沒等王勇反應過來呢,就抹著眼淚跑出去了。(我的小說《回鄉小農民》將在官方微信平臺上有更多新鮮內容哦,同時還有100%抽獎大禮送給大家!現在就開啟微信,點選右上方“+”號“新增朋友”,搜尋公眾號“qdread”並關注,速度抓緊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