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庫,搬了許多陳年仙釀,孝敬煮石公,惹得山長院裡的那隻看家仙鶴,追得他們滿山跑,差點將他倆的褲衩都啄沒了。
至於關學一派的【繼往聖指】,則是李往矣讀張子著作時,暢想橫渠大聖人平生所為悟出來的。
他雖然不是關學弟子,但崇敬張子,歎服其大道宗旨,心嚮往之,自然可得其神通。
他這屬於見其書而悟其道,就算關學弟子找上來,也無可指摘。
此時面對一個精通多家道脈傳承的道門妖孽,李往矣便也展現了出來。
吾讀遍萬卷書,所見之廣,所習之多,怎麼可能被你一個小小少年比下去?
你掌握的道門傳承多,我會的儒門神通更多,甚至其他百家,包括你們道門的也知道不少。
看誰多得過誰?
心中一生起了較量之心,李往矣便如脫韁的野馬一般,撒歡開來。
看到白衣少年道士,直接催動陰陽二域殺來。
他朗聲笑道:“你這太極圖耍得不錯,不過,並不是只有伱會,我也會,看我‘無極生太極’,太極圖來!”
只見他青衫長袖一拂,身前立即也出現了一個太極圖。
與白衣少年道士的【神魔太極圖】不同,李往矣幻化的太極圖,蘊藏著五行之氣,看似靜懸身前,實則在不斷旋轉。
五行相生,各含其性,陰陽二氣交感,化生萬物,動靜之間蘊含無窮變化。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李往矣一邊運轉身前的太極圖,一邊吟詠。
白衣少年道士看到他這太極圖,又聽到他這吟詠,臉色微詫:“這是濂溪先生的《太極圖說》?”
“你竟然連他的大神通也懂得?”
李往矣點點頭:“然也,你可懼否?”
濂溪先生,與張子張橫渠並列的儒家大聖人之一,被譽為理學的開山鼻祖,其【太極圖說】影響巨大。
太極出自於《易經》。
《易經》作為天下群經之首,同時也是儒家第一經。
因此不僅道門精通太極、陰陽之數,傳承悠久,儒家對於太極與太極圖,亦多有研究。
而李往矣幻化的太極,更是直接來自於濂溪先生。
隨著他吟詠,身前的周氏太極圖便飛向了【神魔太極圖】,陰陽二氣與五行力量一旋轉,【神魔太極圖】登時潰散了。
白衣少年道士亦飛了出去。
一句“清氣滿乾坤”,再一指,【太極神魔圖】幻化出來的天神與邪魔,就倒下了。
看到這一幕,兩腳分踏神魔圖陰陽二域的白衣少年道士,眉頭微擰。
“【乾坤指】,這可不是你寒山書院的神通,莫非你也身兼儒門數家文脈的傳承?”
旋即不等李往矣回應,白衣少年道士就搖了搖頭。
儒門各家文脈、流派之間的成見,有時候比其他百家宗旨間的隔閡還深,動不動就發起論戰,甚至直接以各自文脈、學說為勢力,進行大道之爭。
很多人認為,正是因為儒家內部流派甚多,文脈繁雜,彼此鬥爭不斷,儒門才會在壓制釋、道二教,成為無可辯駁的天下第一顯學之後,一直無法清除其他百家學說,一統經典,讓九洲獨尊儒術。
其實在上古時代終結之後,儒門內部許多大儒,是想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只是一直沒能成功。
一是有釋、道二教的掣肘。
二是以墨、法、兵、名、陰陽等幾家顯學為代表的其餘百家學說,雖不及儒門之盛,合在一起卻可與儒門爭鋒。
第三便是儒門的內鬥。
很多時候不用其他百家諸子摻和,儒門自己就先打起來了。
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尋常的儒家弟子,是很難身兼多家文脈的,當然,不排除一些文脈、流派理念相近,彼此長輩又有舊誼,可讓門下弟子修習對方文脈的學說與神通。
只是這種情況比較少。
畢竟,儒門大宗師們都講究一個“道不同,不相為謀”。
彼此親近的,往往都是追崇同一個流派的,而理念相差懸殊的,也不會往一塊湊。
回到李往矣這裡。
李往矣出身寒山書院,位於北止戈洲,而他剛剛施展的神通,名為【乾坤指】,其開創者乃是東南清嘉洲的一位畫道聖人。
這位畫聖算是半個儒家聖賢,性情、理念與儒家某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