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5部分

宰相,他的能力沒有問題,值得皇帝託付朝廷。

在這一年裡,北方的匈奴也很平靜,入冬以後,他們開始向西遷移,據說是要收復失地,對大楚的威脅減弱許多,柴悅等將軍因此能夠返京,接受朝廷的再度封賞。

東海之戰進行得也極為順利,在雲夢澤,黃普公只是小試身手,海上才是他大展拳腳的地盤,二三十條船、四五千將士,被他用得如神兵天將,逢戰必勝,眾海盜根本不敢靠岸,不是遠遁它方,就是選擇投降。

照此推算,不等東海國將全部戰船造完,東海戰事就能結束。

韓孺子遲遲沒有任命南軍大軍馬,打算將這個位置留給立功之後的黃普公。

一切都那麼順利,韓孺子反而感覺不適應,常常在夢中驚醒,從頭到尾地思考,確定真的沒有危險之後,才能安然入睡。

只有一件事還會偶爾打亂他的心情。

金純忠花了將近兩個月時間調查楊奉之死,找到不少線索。

楊奉返京途中,一直受到跟蹤,其中幾撥人與雲夢澤群盜關係密切。金純忠抓到幾個人,卻沒法確認這些人與楊奉之死有無關係。

至於《淳于梟》這本書的其餘部分,再也沒人見過,金純忠去得晚了,驛站已經住過別的客人,現場毫無價值。

景耀負責追查楊奉的家人,進展更慢,他找到了楊奉年輕時的鄰居,對楊家早年間的生活了若指掌,可是從離家到在東海國入王府為宦的十幾年時間,楊奉的經歷整個消失了,沒人瞭解他,甚至沒人見過他。

景耀不死心,仍在執著地調查下去,向皇帝請示,他要親自出馬,前往各地追尋楊奉的蛛絲馬跡。

侍衛頭目王赫在觀察了整整三個月之後,終於將欒凱送到皇帝面前。

韓孺子幾乎將他給忘了,當初的熱情早已消失,出於好奇,才在凌雲閣召見這位武功高強的“刺客”。

欒凱天生是飛簷走壁的好手,一旦跪在地上,立刻顯得笨拙而僵硬,猶猶豫豫的,總像是要跳起來。

他不像別人那麼馴服,磕頭之後,大膽地打量皇帝,受到太監的訓斥之後才垂下目光。

對楊奉,欒凱只有一句話說:“他早說過陛下會用我,讓我耐心等待,還真讓我等到了,陛下,我能當什麼官兒啊?”

“你當不了官兒,先跟著王都尉當侍衛吧。”韓孺子莫名地對欒凱存有好感,與他聊了一會,好感更多。

可欒凱這裡沒有楊奉的線索,在他的印象裡,楊奉是個愛看書的怪人,而且膽子奇大,明明知道許多江湖人要行刺自己,卻從不躲避,反而經常親臨險境,更兼心狠手辣,出手從不留情,頗合欒凱的脾氣。

欒凱走後,王赫提醒皇帝,這種人招安容易,反叛也容易,不能成為近侍,只可外派使用。

韓孺子讓王赫安排,心裡卻覺得,楊奉相信的人,大概不會錯。

楊奉到底在出什麼題目?韓孺子還是不能拋掉這個念頭,但是想得越來越少,那本只剩三頁正文的殘書,被他收藏起來當作紀念。

將近年底,外出數月的景耀突然返京,事前沒有寫信,立刻求見皇帝,可他並非受寵之臣,等了好幾天才得到通報。

韓孺子馬上召見景耀,好奇心又被激發起來。

景耀的年紀比楊奉大得多,奔波多日卻不顯疲憊,向皇帝行禮之後,開始講述自己這段時期都去過哪裡、見過哪些人,都是些瑣碎小事。

韓孺子聽了一會,不得要領,屏退身邊的太監,說:“景公有話直說吧。”

景耀等的就是這一刻,再度跪下,膝行幾步,“老奴尚未找到楊公的家人,老奴查來查去,所有線索都指向同一人,老奴卻不能查下去。”

“何人令景公如此忌憚?”

景耀磕頭,吐出兩個字,“上官。”

第四百五十七章 半封信

楊奉一直得到上官太后的信任,即使在他追隨皇帝出宮期間,這份信任也沒有減弱,這本是極其罕見的事情,卻幾乎被所有人所忽略。

一個是身世清白的太后,一個是神秘莫測的太監,的確很難聯絡在一起。

韓孺子也沒想到,他清楚記得,自己剛剛進宮的時候,楊奉明顯處於孤立無援的處境,思帝駕崩對楊奉打擊甚打,於是孤注一擲試著培養新皇帝。

楊奉受上官太后信任,卻沒到寵信的地步,至少在表面上遠遠比不了其他太監。可是當時最受寵的幾名太監不是被殺就是被囚禁,下場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