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6部分

將丟掉的魂魄都找了回來,但是暗下決心,這回絕不草率行事。

府裡的東海王給自己倒了杯酒,上官太后最大的破綻就是孟徹,東海王沒有告訴平恩侯夫人,孟徹的妹妹如今是皇帝最為信任的侍衛。

另一頭,韓孺子發現,太后尋親是他與朝廷——尤其是宰相申明志——建立互信關係的良好契機。

第三百七十四章 開誠佈公

對慈寧太后尋親,大臣們表現出極其一致的支援,甚至比皇帝本人還要熱心。

“此事不可耽擱,應責成東海國詳加調查,擬定名單,儘快將王家人接入京城,讓太后全家團聚。”宰相申明志嚴肅地建議,顯得有些急迫。

皇帝卻要冷靜下來,“先不要著急,總得先查清真相,不能只相信東海國的一面之詞。”

申明志讓開一步,指著另一名大臣道:“禮部尚書元大人老成持重,由他前往東海國調查真相,再合適不過。”

元九鼎也不推辭,前趨躬身道:“臣願往東海國一探,總之不會讓此事有半點遺憾。”

皇帝不能太冷淡,於是點頭同意,又勸勉了幾句。

整個上午的時間都用來討論這件事,大臣們提供史書上記載的若干事例以供參考,太后尋親這種事不常發生,但是大楚前期曾有一位太后一直等到太皇太后去世之後,才提拔自家外戚,在更早的前朝,另有一位太后因為與家人交惡,花了好多年才合好如初。

在這些事例中,皇帝總得重賞舅氏,至少一人封侯,得官者少則三五人,多則十六七人。

韓孺子覺得這個時候考慮封賞計劃太早了些,並且覺得太重了些,“所謂賞罰分明,縱然東海國找到的王家真是朕的舅氏,也不該無功受賞吧?”

“不然,大楚以孝立國、以孝為天下先,慈寧太后自幼失怙,備嘗沒有親人的艱辛,若能找回至親,自當重賞以昭告天下。陛下莫要擔心,此乃歷朝歷代之慣例,朝廷絕無異議,就是天下人,也要稱讚陛下的一片孝心。”申明志堅持自己的意見。

韓孺子無話可說,他的確要派一名得力大臣去東海國調查真相,最初的人選卻不是元九鼎,而是中書舍人趙若素,可宰相等人滿腔熱情,他臨時改變了主意。

這天下午,趙若素跟往常一樣,來倦侯府送一摞奏章,卻沒能像往常一樣離開,被皇帝叫住了。

楊奉推薦已久,韓孺子也比較欣賞此人,正因為如此,才遲遲沒有加以重用,而是默默觀察,幾個月過去,韓孺子不得不承認,他什麼也沒看出來。

趙若素在晉城的勇敢與鎮定如曇花一現,自從解圍之後,他又恢復成那個沉默寡言、不露痕跡的中書舍人,進來出去悄無聲息,力爭不讓皇帝注意到他的存在。

這回也是一樣,趙若素輕輕將一摞奏章放在桌角,又輕輕地向裡推進半尺,將最上面的幾份稍稍整理一下,躬身準備退下。

韓孺子頭也不抬地說:“無功的外戚,也可得重賞嗎?”

趙若素定在那裡,一腳在前一腳在後,等了一會,發現皇帝的確是在對自己說話,回道:“那要看情況。”

“說。”韓孺子仍不抬頭,專心看一份奏章。

“嗯……大多數時候,外戚若是無過,便算有功,可以重賞,但有限度,高不過封侯,一門之內通常不超三人,官以閒職為主,厚祿供養而已,田宅奴僕可以多些,但也不能僭越,外戚之中若是有人立功,則另算。”

這個回答中規中矩,韓孺子不太滿意,抬起頭,看著中書舍人。

趙若素覺得自己一時間可能走不了,收回前腳,身體躬得更深一些。

張有才最瞭解皇帝,無聲地招呼另外兩名太監與自己一塊退出房間。

“朕有一事不明,望趙大人解惑。”

“不敢,微臣略通前代典故,或許能為借鑑。”

韓孺子笑了笑,相比之下,他反而更欣賞鄧粹那樣的人,行為雖然不合章法,常常自作聰明,但是好歹不會有太多掩飾,想做就做,給雙方省下許多時間與精力。

“外戚畢竟是外姓,無功可受重賞,宗室子弟乃朕之同姓,無功卻不可受賞,輕疏遠近何以差異至此?”

“這要感謝本朝前幾代皇帝,自太祖定鼎以來,對宗室分封早定下一套規矩,或稱王、或封侯、或增減爵位、或襲封官職,宗正府與各部司照章行事,封賞其實極多極重,只是不由宮中所出,陛下因此感受不深。外戚代代皆有,各不相同,賞由宮中所定,陛下或許覺得重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