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銳的部隊,就是李世民率領的玄甲軍了,只是……
李世民很配合唐瑛和蕭瑀,一下子就站出來了:“兒臣啟奏父皇,我大唐有這樣的部隊,兒臣願意率領他們去擊退突厥,保我大唐。”
唐瑛往李世民身邊一戰,擲地有聲:“臣跟隨平陽公主駐守葦澤關時,公主曾對臣道:你我雖為女兒,然為大唐效力,當寧戰死,絕不後退。臣牢記公主之言,也請陛下三思。”
李淵緩緩點頭,再看一眼眾臣:“今日都退了吧,遷都之事,不必再議。至於突厥嘛,再等等,看看頡利到底想幹什麼。”
“是……”眾臣鬆口氣,慢慢退出太極殿。
“瑛兒,朕累了,你扶我回兩儀殿吧,就陪朕用了飯再走。”
唐瑛嗯了一聲,聽話地上前扶李淵起來,向殿後走去。
李世民望著李建成等人冷笑一聲,拔腳就回承乾殿了。李建成和裴寂一起走出太極殿後,裴寂長嘆一聲,遷都之事不可能了,得趕緊把前兩天佈置的事情收回來。李建成也在嘆氣,這次不僅不能阻止李世民獲取軍權,也無法將其控制在朝廷之外了,此路還是不通呀,唔,好像,又和唐瑛擰上了。各懷心事的兩人沒有再交談,都匆匆回府去了。
走在林蔭路上,唐瑛默默地扶著李淵前行,她不知道李淵把李世民等人都攆走,單單留下她是什麼意思,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李淵絕對不會是因為找不到人聊天說話,才留下她的。要論聊天說話逗李淵開心,她自詡遠遠比不上裴寂。
“瑛兒,朝廷之上你用反話勸阻朕遷都,但那些理由怕都不是真正的理由吧?你告訴朕,太子和秦王各自的觀點是不是都有可取之處?你真正的想法又是什麼?”走了一段路後,李淵側頭看看沉默的唐瑛,先說話了。
唐瑛輕輕嗯了一聲後,才回道:“太子和秦王各有各的想法,有沒有道理,陛下比我清楚吧?至於我真正的想法,我想的是,陛下是真想遷都,還是說說而已?”
“你在猜測朕的心思?”李淵愣了一下,看著唐瑛玩味地笑問:“怎麼?你以前可不是這樣,是不是秦王囑咐了你什麼?還是太子對你說了什麼?要不,就是李靖教了你什麼?”
唐瑛搖搖頭,否認了李淵的猜測:“陛下猜錯了,唐瑛可不是那種先猜測帝王的想法,再投你所好之人。”
“朕覺得你也學不會這套。”李淵樂了:“告訴朕,你為什麼這樣想?”
“因為唐瑛覺得,陛下不是那種膽小的君主,對突厥人也沒有畏懼之心,您之所以要讓我說下去,其實是想把反對遷都的理由再說的充分些。還有,唐瑛從心底深處不相信您會同意遷都,因為,人人都知道您不會懼怕突厥人,您可是前朝大將中的突厥剋星。”
雖然唐瑛的話有拍馬屁的嫌疑,但李淵聽在耳朵裡,卻是很舒服:“呵呵,唐瑛,你什麼時候也學會裴老兒的本事,喜歡說朕最愛聽的話啦?”
唐瑛微微側頭看了看李淵,發現李淵真是在笑,而不是嘲諷她,她苦笑了:“陛下覺得我在拍您馬屁?可,唐瑛說的都是心裡話。唉,當年在瓦崗軍中,臣不止一次聽那些將領和兵卒討論天下義軍的首領們,陛下可知,為什麼許多人都覺得您和李密有成大事的本事,而王世充等都不行嗎?”
李淵還是第一次這樣直接地從別人嘴裡聽到對自己的議論,雖然知道必定是好話,但還是很感興趣:“哦?朕倒是很想知道為什麼。”
“當時,雖然大部分將領都是因為李密的名頭而投向瓦崗軍的,但在大家的心裡,卻並不認為李密就是唯一的成功者。這裡面除了有個十八子的傳說外,更重要的原因卻是陛下和李密的能力,讓大家都另眼相看。李密就不說他了,陛下也瞭解他,而陛下您之所以被看好,除了家世、號召力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您能把突厥人打的哇哇亂叫。或許陛下自己不覺得,但當年您在雁門關率兵將不可一世的突厥騎兵殺的潰敗而逃的故事,一直被大家津津樂道。”
被唐瑛勾起了往事,李淵那顆心也有些發燙了:“當年,朕風華正茂的年紀,二郎才十三歲,我們父子齊上陣征討賊,朕連發七十餘箭,箭箭斃敵性命。雁門關,敵強我弱,二郎用計,我們幾千人馬裝成幾萬騎兵部隊,將突厥人嚇跑了。呵呵,老嘍,朕自己都快忘記那些事情了,沒想到,別人倒是都還記得。呵呵,現在不行了,拉不開弓啦。”
唐瑛雖然知道李淵也打過不少硬仗,有很多輝煌的戰績,但也不知道李淵那麼厲害,連發七十餘箭?太強悍了吧,那得需要多麼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