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3部分

各國並不太看重宣傳,畢竟大炮在手。口徑大就是真理,射程遠才是王道!但當雙方進入了持久戰,前線動則幾十萬人傷亡。如何獲得民眾對戰爭的支援,是頭痛的問題。尤其當時廣大工人在“歐洲幽靈”的影響下,都覺得財富就是體力勞動創造的,如何讓他們加入戰爭到前線去送死,各國政府不得不在輿論上造勢,抹黑對方,讚美自己的正義立場,就顯得尤為重要。

人性有一個弱點,那就是人們大多願意相信自己想相信的東西。但由於所處國家、地區、種族不同以及受教育及所獲得資訊內容的侷限。所謂真相,只是你以為是真的而已。一旦媒體有意進行偏向報道或者有人操縱輿論。比如僱傭水軍或五毛髮帖,這種偏向報道又正好迎合了大眾心理時。一種舉國的狂熱及偏激就極易形成,這種所謂的“羊群效應”,歷史上會搞宣傳的人,比如希特勒,都很清楚這一點。所以,當戰爭變得曠日持久之時,媒體殘存的專業主義精神,基本上瓦解了。

比如法國的《十字架報》,把戰爭宣傳成種族之間的爭鬥:“高盧人、古羅馬人與法國人遠古的熱忱,在我們體內復活,必須把德國人從萊茵河左岸清除乾淨。這些聲名狼藉的遊牧部落必須被趕回他們的疆界。法國和比利時的高盧人必須用決定性的突然打擊斷然擊退侵略者。種族戰爭出現了!”宗教之間的差異,比如基督教和東正教之間的不同,也變成了戰爭的原因。

剛開始,法國舉國上下捲入一致贊同戰爭的狂熱氣氛中。當大量的年輕人在宣傳鼓動下參軍之時,婦女們則往他們的武器上套上鮮花,獻上熱吻。

法國大肆宣傳德國的殘暴。戰爭初期,法軍連戰連敗,已經受到政府管控的媒體,沒事實來宣揚法軍的勝利,只好捏造新聞。每天憑空報道德軍的死亡人數,並且“報捷”說英法聯軍佔領德國漢堡。

同時,英法媒體一個勁抹黑德軍。比如德軍佔領比利時的安特衛普,發表一份報道稱:在宣佈攻佔安特衛普時,人們讓教堂敲響了鐘聲。法國的《晨郵報》這麼轉載:據報道,在安特衛普市被攻佔時,教士們被迫敲響鐘聲。接著英國的《泰晤士報》則轉載成這樣:據報道,拒絕敲響鐘聲的教士被解職。最後這條新聞又回到《晨郵報》:據報道,野蠻的征服者對勇敢的拒絕敲鐘的教士進行了懲罰,他們被腦袋朝下倒吊起來,像鐘擺一樣晃來晃去。

在戰爭期間,為了達到抹黑敵人的目的,捏造成為媒體報道的家常便飯。英國的《泰晤士報》就刊登了毛骨悚然的記事:德國的“屍體活用設施”,說德國使用英國士兵的屍體製作肥皂。記者如臨現場寫道:“滿載英國士兵屍體的列車到達工廠,然後屍體被清洗乾淨、消毒。然後屍體被送進乾燥室,最後被自動傳送到消化器(一種大鍋),蒸汽處理後,屍體就被製作成好幾種產品,生成的油脂,被裝入小桶裡。”這完全是篇捏造的文字,意在激起英國民眾對德軍的強烈反感!

相比較而言,嚴謹呆板的德國人,在大戰中的宣傳做得比較差,除了把自己乾的壞事推到對方身上,就總強調敵方的宣傳是謊言,為了讓德國民眾明白這點,德國把協約國的英文allies解釋為“一派謊言”。在學校,則要求學生們抄寫“路透社(英國的主要通訊社)是戰爭謊言的編造者”。不過,德國對美國的宣傳戰還是比較成功的,因為當時在美國的人口比率中。有十分之一為德國後裔。

總之,記住一個定律:在戰爭中,最沒有新聞的地方。就是報紙。這在今天也適用,就像薩達姆的宣傳部長。美軍都攻進巴格達了,他還在說伊拉克軍隊在戰場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德軍第二次毒氣進攻時,被加拿大軍挫敗,風向發生轉向後,略呈綠黃色的氣體還向他們徐徐飄來。以至於德軍總參謀部懷疑毒氣的效力,認為使用毒氣來對付整個敵軍沒有戰略價值,只適用於小戰區,因此效果微不足道。此後很長一段時間沒再大規模使用。

遇到毒氣,英法軍隊匆匆給士兵們發了防毒面具,但當時還不知道毒氣的化學成分,發的防毒面具,並不特別有效。法國間諜夏爾。呂西託潛伏到了德國,他奉命搞清楚毒氣彈的情報。

於是,呂西託裝成一個酒鬼,去了克虜伯工人常去的當地酒吧。德國人有喝啤酒的嗜好。呂西託慷慨地以一瓶瓶的啤酒,款待他的新相識,從他們的閒談中吸收情報。

那天晚上六點半。很多下班的工人,在這酒吧裡喝啤酒,吃烤腸。呂西託注意到一位鬍子花白的老人。他很瘦,顴骨突出,滿臉皺紋,穿著克虜伯工廠警衛服,袖口還沾滿了油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