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用等基於物的方面的因素。這一點在三個個案都有顯示,不過G12顯然更看重物的方面,而G7、Z2在符號方面的成分更多一些。這一點可能與年齡以及基於此因素之上的消費觀念有關。但就總體而言,這種對於物及其附著於其上的符號的雙重訴求本身是基於虛與實之間,或者是虛實兼具。其二,這樣一來,這種消費行為本身仍然是理性的,因為它涉及對於成本與受益的算計。在採訪中,我們發現很多中產階層女性以他們的消費“技術”將這種理性表現得非常合理。由於品牌特別是名牌本身的質量與價格一般是成正比的,因此對於價格不菲的品牌,她們採取一些變通手段:一種是反季節購買,這樣能夠以較低的價錢買到心儀的品牌;另一種是在各種品牌店、專賣店打折的時候買,當然由於商品打折的時間多,也許不可能在最低點買到,但都要稍微便宜一些;還有一種就是長期在固定地點買固定品牌,這樣能夠得到一些優惠卡之類,得到更多的優惠。其三,我們很難說這是一種簡單的、被驅動的、缺乏自主性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毋寧說這是一種共謀行為,一方面這是由於品牌的符號特徵所驅使的,但同時又有一種個人的主動性與選擇性在內。
可能正如訪談中許多人所說,他們沒有充足的經濟基礎,還沒有到只論品牌不講價格的程度,在對符號的看重與現有的經濟基礎下出現了這種變通性的符號消費。在一定意義上,這種符號消費也具有凡勃倫的“炫耀性消費”的目的,但與之又不盡相同。凡勃倫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