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不能派他幹大事,還得好好考察一下。”但是諸葛亮沒有把這番話放在心上。這一回,他派馬謖當先鋒,王平做副將。
馬謖和王平帶領人馬到了銜亭,張郃的魏軍也正從東面開過來。馬謖看了地形,對王平說:“這一帶地形險要,街亭旁邊有座山,正好在山上紮營,佈置埋伏。”
王平提醒他說:“丞相臨走的時候囑咐過,要堅守城池,穩紮營壘。在山上紮營太冒險。”
馬謖沒有打仗的經驗,自以為熟讀兵書,根本不聽王平的勸告,堅持要在山上紮營。王平一再勸馬謖沒有用,只好央求馬謖撥給他一千人馬,讓他在山下臨近的地方駐紮。
張郃率領魏軍趕到街亭,看到馬謖放棄現成的城池不守,卻把人馬駐紮在山上,暗暗高興,馬上吩咐手下將士,在山下築好營壘,把馬謖紮營的那座山圍困起來。
馬謖幾次命令兵士衝下山去,但是由於張郃堅守住營壘,蜀軍沒法攻破,反而被魏軍亂箭射死了不少人。
魏軍切斷了山上的水源。蜀軍在山上斷了水,連飯都做不成,時間一長,自己先亂了起來。張郃看準時機,發起總攻。蜀軍兵士紛紛逃散,馬謖要禁也禁不了,最後,只好自己殺出重圍,往西逃跑。
王平帶領一千人馬,穩守營盤。他得知馬謖失敗,就叫兵士拼命打鼓,裝出進攻的樣子。張郃懷疑蜀軍有埋伏,不敢逼近他們。王平整理好隊伍,不慌不忙地向後撤退,不但一千人馬一個也沒損失,還收容了不少馬謖手下的散兵。
街亭失守。蜀軍失去了重要的據點,又喪失了不少人馬。諸葛亮為了避免遭受更大損失,決定把人馬全部撤退到漢中。
諸葛亮回到漢中,經過詳細查問,知道街亭失守完全是由於馬謖違反了他的作戰部署。馬謖也承認了他的過錯。諸葛亮按照軍法,把馬謖下了監獄,定了死罪。
馬謖自己知道免不了一死,在監獄裡給諸葛亮寫了封信,說:“丞相平日待我像待自己的兒子一樣,我也把丞相當作自己父親。這次我犯了死罪,希望我死以後,丞相能夠像舜殺了鯀還用禹一樣,對待我的兒子,我死了也沒牽掛了。”
諸葛亮殺了馬謖,想起他和馬謖平時的情誼,心裡十分難過,流下了眼淚。以後,他真的把馬謖的兒子照顧得很好。
諸葛亮認為王平在街亭曾經勸阻過馬謖,在退兵的時候,又用計保全了人馬,立了功,應該受獎勵,就把王平提拔為參軍,讓他統率五部兵馬。
諸葛亮對將士們說:“這次出兵失敗,固然是因為馬謖違反軍令。可是我用人不當,也應該負責。”他就上了一份奏章給劉禪,請求把他的官職降低三級。
劉禪接到奏章,不知該怎麼辦才好。有個大臣說:“既然丞相有這個意見,就依著他吧。”劉禪就下詔把諸葛亮降級為右將軍,仍舊辦丞相的事。
由於諸葛亮賞罰分明,以身作則,蜀軍將士都很感動。大家把這次失敗當作教訓,士氣更加旺盛。這年冬天,諸葛亮又帶兵殺出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包圍了陳倉(今寶雞東),殺了一個魏將;第二年春天,又出兵收復武都(今甘肅成縣)、陰平(今甘肅文易西北)兩個郡。後主劉禪認為諸葛亮立了功,下了一道詔書,恢復諸葛亮的丞相職位。
馬謖的失敗教訓是慘痛的,理論嚴重脫離實際,“道”和“名”嚴重脫節,是教條主義在作怪。
第二章:美之為美(一)
第二章:美之為美(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筆者字面理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人們都知道:之所以有“美”存在,是因為有“惡”存在的原因,正因為有了美與惡這一對矛盾的對立統一關係,才能使美的真諦不斷得到昇華。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之所以有“善”存在,是因為有“不善”存在的原因,正因為有了善與不善這一對矛盾的對立統一關係,才能使善的真諦不斷得到昇華。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所以,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聲與音、前與後……,萬事萬物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矛盾的對立統一關係,才維持了萬事萬物永恆的平衡和發展。
筆者感悟
老子在本章裡,用美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