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4部分

談到遼帝國的政治架構,卻是出了名的複雜。遼帝國根本的政治組織結構是啥?可能會有許多人說是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以漢制制漢人,北面官以契丹制制契丹人。正確,但不完全正確。因為還有一個根本,斡魯朵制度。而偏偏這兩個制度還是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

每個遼帝上臺的時候,都要從各個契丹和其他遊牧部落以及生活在州縣中的漢族、渤海族人民中抽調出一部分,脫離國家政府,組成自己的私屬遊牧集團,這就是斡魯朵,漢語的意思是“行宮”。這個遊牧集團一旦產生就不再解散,在皇帝生前,它扈從著皇帝在國內四處遷徙遊牧,皇帝的所有子孫後裔(除了即位為新皇帝的)也隸屬於這個斡魯朵。而在皇帝死後,則作為先帝的遺產,追隨著新皇帝繼續履行扈從的職責——雖然新皇帝也要組建自己的斡魯朵。終遼一世,共有九位皇帝,兩位當權太后,一位皇弟和一為權勢滔天的大臣組建了十三個斡魯朵,稱為十二宮一府。斡魯朵由於是皇帝的私屬,所以並不歸政府管轄,組成它的各族百姓也不由國家管理。在它的內部,也有南北面官之分,由北面官管理部族百姓,由南面官管理漢族和渤海族百姓。而按遼的兵制,每個成年男子都是士兵。我們可以發現,斡魯朵這個巨大的遊牧集團實際上是皇帝手中隨時都掌握著的一隻可觀的軍事力量。

在跟隨皇帝遷徙之外,還有一部分漢族和渤海族百姓,他們定居分佈在全國各地,但也屬於斡魯朵,也不是國家的齊民編戶,稱為蕃漢轉戶。他們平時勞動,為遷徙的斡魯朵提供經濟支援,戰時如有需要,則馬上轉為軍隊,就是所謂的“宮衛騎軍”。

斡魯朵之外的部族和州縣下轄的定居百姓才歸遼政府統轄。同樣,由北面官管理部族百姓,由南面官管理定居的漢、渤海族百姓。遼政府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分別管理北面官和南面官的北、南樞密院。由北面官管理的各部族又被分為兩部分,分別隸屬於北南二府(契丹人在命名兩分的機構時,習慣使用“南北”作為區分,北、南面,北、南府和後面要提到的北、南院是不同的概念),二府的長官稱宰相,其中北府宰相原則上由後族蕭氏世預其選,而南府宰相原則上由皇族耶律氏世預其選。但有原則就是用來被打破的,到了遼中後期,也偶爾出現了漢族人擔任北面官裡的兩府宰相,我們姑且可以把這看成“民族融合”的加深吧。

北南二府統轄了遼境內的所有部族,包括契丹、奚、室韋、女真、祖卜等等。其中契丹本部的諸部族中,五院部、六院部、品部、烏隗部、涅剌部、突呂不部隸屬北府,乙室部、楮特部、突舉部隸屬南府。這九個契丹部族裡,又屬五院部、六院部和乙室部最為強大,它們的首領被稱為“大王”,官署被稱謂“王府”。而五院部又稱“北院”,六院部又稱“南院”——那是因為這兩個部落是由一個部落分割而成,那就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出生其中並憑藉其力量統一契丹的迭剌部。正因為迭剌部太過強大,阿保機才將其一份為二,另立皇帝絕對掌握的斡魯朵制度。而就算這樣,五院部、六院部仍舊是契丹諸部中數一數二的大部落,更由於和遼國宗室不一般的親緣關係,從而被視為皇族的一部分。統領兩部的北院大王和南院大王的政治地位自然也是相當的高。被契丹征服的奚組族也有著強大的勢力,契丹人在同化奚人的同時,也給了奚族較高的地位,奚族設為奚王府,和南、北、乙室三大部並稱為遼的四王府。

遼國的部族兵制也十分獨特,所有的部族都在平時分出一小部分男丁服役去邊界戍守,過一段時間後再輪番替代,這和唐代府兵制度很有相似之處。而一旦發生大規模戰事,則在政府命令下全體動員開赴戰場——因此不要問遼究竟有多少軍隊,遼統治下的遊牧部落有多少男丁,他就能動員出多少部隊——只要給他足夠的時間。北院、南院、乙室三王府部族的駐紮地沿燕山山脈和陰山山脈的北麓自東向西一字排開,一旦燕雲有事,就可以就近動員增援。

而燕雲地區還存在著漢軍,和中原地區的軍隊一樣,遼的漢軍也是募兵制下的職業兵,當兵吃糧,為國服役。

每當我路過北京城西北的西直門的時候,總會情不自禁的望一望西環廣場那造型奇特的三座拱型大樓,因為在它們後面,有一座並不出名的小橋,叫高梁橋,橋下的長河,便是高梁河。如果我們把時間倒轉一千三百年的話,就在現在車水馬龍的繁華都市的同一塊地面上,身穿黑色鐵甲的騎兵排出編隊和紅色軍裝的步兵組成的方陣正激烈的搏殺,數萬支長矛組成了森林,漫天的箭矢下成了暴雨,無數的馬蹄踩出漫天的煙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