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8部分

七分之一;加上生活費和其他學雜費開支,平均以每年500元計,供養一個大學生的費用占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的40 % 左右。城市家庭尚能應付,但是鄉村家庭已經感到負擔比較重。

1993年,高校學費提高到每年平均610元。1995年,提高到700—800元。

1994年以前,高校對大學生實行公費培養,畢業後統一分配。大學生在校學習的成本由政府教育經費承擔。雖然在這其間,一些公立學校開始招收部分“自費生”,形成了公費生與自費生並存的“雙軌制”。但當時所謂的自費生,主要是各部門、各企業委託培養,學費由各部門繳納,不由學生家庭承擔。

到1996年,高等教育試行“並軌”招生,每年學費一下子超過2000元。頓時引起軒然大波,96級學生對此深有感觸:“心裡一下子失去平衡!同樣是大學生、同樣的課程,上一級收費大約700元左右,而一年後我們的學費上漲三倍!”

從1997年開始,我國消費有所蕭條,但此時居民儲蓄總額達到了空前5萬億元。面對這龐大的5萬億元鉅款,某些決策者毫不分析到底其中有多少是普通老百姓的血汗積蓄,只是想著如何將銀行裡的存款引向消費。他們把目光轉向學校,認定那裡是一個個“搖錢樹、聚寶盆”。因為,可憐天下父母心,無不“望子成龍”,他們一貫省吃儉用,但是對於下一代教育,則往往是從不吝惜的。

於是,一場所謂“教育產業化”的變革啟動了。所謂教育產業化,就是學校市場化!公然將學校課堂作為商店,將教育辦成商業,將學生家長當作購物的顧客,將畢業生當作可以買賣的商品。這種理論認為,“學生應該為自己所受的教育買單。”從前佔高校大多數的“公費生”,一下子幾乎全部按照“自費生”收費了!

1996年中國高等教育試行“並軌”招生,一律提高學費。高校每學年的學費逐年顯著增加,超過2000元。1997年“全面並軌”後,大學學費一直在3000元上下浮動。

1999年以後,高校又連續三年擴招,平均每年學費由1999年的3000元到2000年猛漲為4200元,並繼續飛揚跋扈。

到21世紀初,我國各大專院校收費標準猛漲。據新華社訊息,###門發出通知:“從2000年9月新學年起,對北京地區高校年度學費標準進行上調,最高上限上浮20 % ,一般專業一般高校為每年4200元,重點院校為5000元;理工科專業一般高校為4600元,重點院校為5500元;外語、醫科類專業一般高校為5000元,重點院校為6000元。師範、體育、農林、航海、民族專業等享受國家專業獎學金的學生免繳學費。”

。 想看書來

一張大學收費單

2003年一名大學新生收到了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廣告專業的收費單——

學費:每年人民幣16000元;住宿費:1200元;書費:600元;臥具費:400元;體檢費:100元(進校、畢業各一次);保險費:每年40元;就餐費(預先打入校園卡):115元;住宿押金:100元;軍訓服裝費:95元;總計:一次交19000元。預計生活費:每月600元。全年總費用26000元。

社會一般家庭見到這張收費單,都會心煩意亂。這意味著,對多數老百姓而言,大學的門檻離他們更高、更遠了。

然而,到2005年學年開始時,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的學費仍然居高不下:藝術設計專業學費20000元/年,建築學專業學費18000元/年,一般普通專業學費16000元/年,國際合作專案專業學費25000…26000元/年。

如此高昂的學費,一般家庭只能望而卻步,大學對他們而言已成了一個遙不可及的夢幻。

。 想看書來

我國學費猛漲的歷年記錄

歷年來學費的實際增長情況如何呢?舉上海、北京、浙江、廣東為例。

1999年,一般高校一般專業一學年的學費平均在3500元至4000元之間。上海市1999年收費標準如下:一般專業最高不超過3800元,醫學專業最高不超過4200元,法律專業最高不超過5000元,藝術專業最高不超過10000元(部委屬高校收費屬地化管理),高職教育最高不超過6500元,民辦高校最高不超過10000元。

北京市2000年大學學費,一般專業每學年介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