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一直最受胡衛東重視的電力工業發展更是迅速,1940年中國的全年發電量首次突破了400億度大關,超越日本的350億度成為亞洲第一。不過發展最為喜人的還是化工行業,至關重要的工業三酸總產量突破了250萬噸大關,塑膠與合成橡膠的產量更是倍增,雖然無法超過美國,但世界第二的位子愈發穩固。
技術含量較低的水泥工業由於起步較早,雖然發展速度沒有新興行業那麼驚人,但總量卻更可怕,1940年中國水泥的總產量突破3600萬噸大關,從而超越美國,成為中國第一項產量達到世界第一的主要工業產品。
與這些基礎性工業相比,技術含量較高的機械、汽車、飛機制造等裝備製造工業的發展速度更快。只是由於基礎薄弱,目前總產量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不過1940年的中國已經可以生產所有常見型別的機床、重型機械、汽車和飛機(引進的dc…3生產線已經正式投產),其中汽車的年產量更是突破5萬輛大關,超越日本而成為了亞洲第一,而超過10萬臺的拖拉機(不過其中超過85%是手扶拖拉機)產量就更是將日本拉開了老大一截,而腳踏車產量更是首次突破了200萬輛大關,腳踏車不但在城鎮中迅速普及,農民當中也興起了學騎腳踏車的熱潮。
此外,由於德國的援助以及從日本引進的人才。1940年的中國還具備了建造10萬噸以下排水量民船的能力。只是由於目前國內為數不多的大型船塢都已經被造艦計劃佔用,所以大型民船暫時還沒法建造,也正因為這樣,除了青島、上海與大連這三個原有的造船基地之外。天津、連雲港、南通、寧波、廣州等等擁有天然良港的沿海城市也都掀起了建設大型船塢的熱潮。好在胡衛東及時發現了這個苗頭。將下放的專案審批權收回來一部分,才避免了各地盲目跟風造成的極大浪費。
不過即使如此,那些已經開工的船塢完成之後。中國的造船產能也將超過50萬噸,並且每年最多可以建造總排水量超過20萬噸的軍艦,不過令胡衛東犯愁的是,國內在這段時間內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生產出如此龐大的造船工業所需要的各種配套裝置,到時候說不得還是要想辦法進口。而且戰後初期必然會有大量運輸船退役進入民船市場,而導致船價極低,到時候中國造出來的船怎麼賣出去,也是一個頭痛的問題。。。。。。
而中國的醫藥工業發展更是迅猛,即使在世界列強普遍大力增加抗生素生產的情況下,中國的抗生素產量也依然穩居世界第一,而整個醫藥工業的規模,1940年的中國也已經僅次於美國而穩居世界第二位,但即便如此,國內群眾依然缺醫少藥,沒辦法,人口實在是太多了。因此,這個行業還需要大力發展,也必須大力發展。。。。。。
胡衛東雖然反對純粹為了經濟目的而過度發展資源性行業,但是儘可能地自給自足還是必要的,因此煤炭、石油等行業也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其中石油的年產量在1940年首次突破200萬噸大關,加巖油和煤制油等代用品總計不下50萬噸的產量,中國的油料終於勉強可以最低限度地自給自足了。不過隨著工業的飛速發展和國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石油產量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才行。
好在目前中國的軍力已經足以抵禦任何列強入侵本土,又與日本人正式停戰,一些之前不敢開發的油田現在也可以開始勘探了,不過考慮到東北離蘇聯太近,胡衛東決定大慶還是暫時先放一放比較好,至於克拉瑪依,反正已經開發了,再進一步也沒什麼區別,而且西北與東北,在胡衛東的佈局中定位是不同的。。。。。。
而中國國內量低質劣的鐵礦石,則因為英國人的封鎖而很難再從蘇聯以外的其他國家進口(美國基本不賣鐵礦石,但廢鋼鐵卻賣得不少。),為此多花了不少冤枉錢(毛子奇貨可居,所以漫天要價。),儘管這反倒促進了國內鐵礦的勘探和開採,但經濟上中國卻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為此中國對英國乃至後來的法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貿易報復,剛成立不久的中國外交部宣佈在雙方停戰之前,中國在世界市場上具有支配地位的幾種戰略資源將會暫停出口,比如稀土、鎢、豬鬃、桐油等等,但為了分化列強,中方同時表示會依據對華友好程度的不同,開放少量配額(不過價格還是比之前更高),其中德國獲得的配額最大(蘇聯自己資源豐富,需要量較少,所以需要的配額不多,至少在表面上,目前中蘇依然是同志加兄弟的關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經濟戰中,英法和意外遭了池魚之殃的美國因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