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1部分

。”急修書一封,令人送交韓王信親啟。使者去半日,陳平巡查食邑方歸,聞之急見高祖道:“韓王有難,陛下當急往救之,宜分輕騎先往,以緩圍城之急。陛下再引大軍隨後而至,與韓王信共退胡兵,此為全國之策,萬萬不可以書信責之。韓王被徙河東,已有不平之心,若再見陛下之書,必以自危,反投敵國。今陛下不發其書,韓王尚保國力戰;此書若發,太原已不歸陛下所有。”高祖深悔,令人追之,不及而回。高祖復問後計,陳平道:“陛下可急發兵馬邑,若能在韓王信尚未降敵之時趕至,尚可解救。”高祖急收拾人馬,兵出臨晉關,一路往馬邑而來,令樊噲為先鋒,引三騎兵先行。

卻說韓王信為匈奴困於馬邑,遣使往關中救求。使者去了十數日,杳無音訊。城中糧盡,兵無戰心,韓王信恐慌,無計可馳。解福復進諫道:“漢帝既不來,可使人往匈奴求和。”韓王信無奈,只得令人往冒頓營中求和,請割邊城數縣,以解馬邑之圍。冒頓不從,必要取馬邑方退。使者回告韓王信,韓王信怒道:“此賊欺人太甚,我一鎮諸候,怎堪此辱。”方欲收拾人馬與匈奴決戰。忽漢使至,呈上高祖書信,韓王信閱之,書雲:“專死者不勇,專生者不任,寇攻馬邑,君王力不足以堅守乎?如何能存於死亡之地,因此者朕所以責於君王。” 韓王信以書傳示解福,解福道:“漢帝已生怨君之意,必不能相容,或降罪見誅。事已燃眉,當早降匈奴以定後計。”正言間,冒頓使使者至,催促韓王信早降,韓王信遂引眾至匈奴營中投之。冒頓大喜,出營來迎,殺牛羊以待之。飲宴已畢,韓王信遂獻馬邑,引軍退回晉陽,冒頓自與部下分賜所得。

韓王信方歸晉陽,人報漢先鋒樊噲引輕騎數千,已渡蒲坂津而來。韓王通道:“此必來圖我也。”遂令各處關隘嚴密防守,勿容樊噲入境。樊噲方過平周,韓兵已沿汾水據險佈防,樊噲欲攻之,部將靳疆道:“皇上要我等來阻韓王投敵,並非為廝殺。今既不成,不好擅自交戰,宜待皇上親至,再定行止。”樊噲然其理,乃遂快馬飛報高祖。高祖已行至陘陽地界,聞之慾令發兵攻之,陳平道:“韓王信今降夷蠻,必是懼陛下問罪,不得已而為之。事既如此,當速退兵,以示我並無相逼之意。待事漸平,再通使和解,料可化干戈為玉帛。”高祖不悅道:“大軍已發,三十萬餘眾,豈能行止如兒戲。今既已至此間,必解韓信歸國,方顯我軍之威。”遂令樊噲攻之。韓軍一面據險為守,一面使人飛報韓王信。樊噲軍少,不能得手,只得紮下人馬,以待大軍會合。

韓王信得報,知力不能久拒漢軍,遂遣快馬往匈奴求救。時冒頓既得馬邑,遂有南侵之意,遂謂韓使道:“韓王信既已降我,當併力共圖中土,我即日發兵來援。”乃回書一封,約與韓王信會於銅鞮,共敵漢軍。使者去後,冒頓與左右賢王、木那塔,起兵越句注山,往銅鞮而來。

韓王信得冒頓之書,便託丞相馮梁守晉陽,自己暗自收拾人馬,欲往銅鞮與冒頓會合。不料軍中有一偏將,姓張名越,昔在趙為雍齒部下,韓信擊趙時亡投韓王信。今聞韓王信之計,不願從之背漢,遂暗出晉陽,星夜往漢營來投。至平周野外,為巡路漢軍所獲,張越道:“我乃什方候故人,欲見之,有緊急軍情稟報。”漢軍道:“什方候守關中,未能隨軍出征。”張越道:“願求見皇上。”眾軍士見張越來得甚急,知有要事,乃引入大寨。時高祖已至,招入問之,張越遂將韓王信與匈奴謀會銅鞮之事相告。高祖本是半信半疑,左右將亦有識得張越者,佐證其跟隨雍齒之事,高祖遂與眾將議計。酈商道:“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今韓王信擁甲兵數萬,若與匈奴合兵,一時難定。臣料匈奴遠而韓近,韓王信必先於匈奴至銅鞮。陛下可引輕兵先往,伏擊韓軍。若擒韓王信,匈奴勢孤,勝之易耳。”高祖從之,令樊噲、靳歙守住大寨,自選五萬精兵,與周勃、灌嬰、酈商、陳武四將,連夜往銅鞮埋伏。

卻說韓王信引兵出晉陽,混亂之中,加之一路急急而行,未覺少了張越。將近銅鞮,將軍王喜道:“此地山多險峻,又不屬大王所轄,不可冒然行軍,若中埋伏,一時難退。臣願先引數十騎往前探路,若無敵兵,方可進駐。”韓王信許之,王喜遂拍馬向前,行不數里,一聲喊聲,一將驟馬挺槍,引軍突出,正是漢將軍灌嬰。王喜大驚,不及招架,被灌嬰手起一槍,刺於馬下。從騎皆沒。

韓王信聽到前面大亂,知中埋伏,方欲退時,刺斜裡一聲炮響,湧出無數人馬,為首之人,龍顏隆準、大目美須,正是漢家高祖皇帝劉季,揚鞭大罵道:“無義豎子,安敢降胡背朕。朕已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