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講的很明白,就一個意思,讓興慶趕緊迴歸平靜,等待秦軍到來。
焚燒宮室衙署,這樣的絕戶之計,漢官們絕對不會答應……
漢官們開始遊走於混亂的興慶,同時,並派出所有各個家族的家將,奴僕,將趁火打劫的一些匪類紛紛斬殺於街道之上。
需要說服的人很多,最重要的當然是皇室。
前些日子,皇帝換了人,但那不過是李元康一族的傀儡,在李元康戰死的今日,並不值得重視。
到是被李元康等人軟禁在皇宮之內的皇帝陛下,還沒有下退位詔書,應該能聽進一些話去。
於是,漢官們努力封鎖住了皇宮,將皇帝陛下接了出來,並找上各個皇室族人。
勸說他們乾脆的放棄興慶北行其實很簡單,漢官們只說,興慶一亂,秦軍到日,定必憤怒,滿城上下不提,即便眾人北逃,秦軍也定輕兵來追,到時秦軍上下怒火正旺,大家斷無幸理。
說實話,這個藉口並不太恰當,但這些党項貴族們已成驚弓之鳥,靈州一把大火,燒的數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在他們這些多數沒上過戰陣的人想來,秦人之可怕,早已超過了什麼魔鬼,閻王之類的神仙。
一些人在勸說之下,紛紛點頭。
漢官們開了好頭,於是又勸著,興慶大亂,滿城百姓多為漢人,亂起來之後,到底會是怎樣一個景象,誰也說不清,現在他們努力在控制局面,但大火一起,一切皆休。
這就是實實在在的威脅了,許多黨項貴族還沒有意識到,這個時候漢官們的底氣,立即便紛紛呵斥。
漢官們也露出了本來面目,連連冷笑,大火一起,大家一起葬在這興慶城中便是,想要扔了興慶北逃?做夢去吧。
這個時候,興慶亂象已顯,漢官們也怕耽擱時日,出了變故,連威脅,帶勸誘,終於讓皇帝陛下點了頭。
但皇帝陛下也提了條件,他答應只帶幾個寵妃北走,也答應下旨敦促朝臣隨行,更答應不會帶上太多金銀細軟。
是的,西夏皇帝陛下答應了很多,但他要李元康等幾個人的人頭。
這個時候,皇帝陛下竟然還不知道,李元康已死……
此時,漢官們又出起了陰損主意,勸皇帝陛下將這些人都留在興慶,他們會牢牢看住各處府邸,讓他們走脫不得。
要知道,秦人大將軍趙柱國,素有嗜血之名,不如留下這些傢伙,等秦軍來到之時,送給那位大將軍,稍稍洩其些殺氣。
皇帝陛下心有不甘,但那些皇室們卻深以為然。
終於,皇帝陛下下旨,皇室北狩,詔諭眾權貴隨行護衛,違抗不從者,殺無赦。
漢官們聰明就聰明在這裡了,若是之前強來,定要引起諸多混亂,此時拿了聖旨,又有皇室子弟隨行,卻不一樣了。
在他們指引之下,很多不合意的党項貴族便遭了難,人頭落地不說,家裡也被抄了個乾淨。
幾天功夫下來,皇室們對收穫很是滿意,也不敢再在興慶多做停留,於是,漢官們就此將党項權貴們禮送出了興慶城。
看著蔓延不知多少裡,漸漸遠去的隊伍,許多漢官既有些恐懼,又有些輕鬆。
回過頭來,漢官們開始加緊肅清城內,安撫百姓,到最後,還有時間將城內的街道收拾一番,美其名曰,恭迎王師北來。
興慶這戲劇化的一幕,看似不可能,卻又就這麼發生了。
幾乎是悄無聲息間,興慶城換了主人,也標誌著,西夏王朝滅亡了。
史書之上,也記載著,大秦成武五年七月秋深,秦軍入興慶,亡西夏……
趙石很快就從漢官們嘴裡知道了原委,當然,漢官們都在極力粉飾……
對這些漢官,趙石談不上有多憎恨,只是有些厭惡,他向來心狠手辣,但從來不會濫殺,他殺人,都有著極強的目的。
既然不好動刀,他也就放下了這個心思,命這些投順漢官與秦軍一道,安撫民心,搜拿党項餘孽。
對於党項人,趙石不會手下留情,党項據有西北多年,阻隔道途,役使漢民,於西北各族都有著無形的影響力,大軍一旦離開,不定就要死灰復燃。
不如滅其族類,即便有些漏網之魚,也掀不起多大的風浪,多數過不了多久,便要被其他各族所吞併,同化了。
這將有著一個過程,趙石並不著急。
雖然,滅國之功已經入手,但還有很多首尾需要收拾,越是這個時候,趙石越是不敢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