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20部分

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七十一章盛會

大秦成武七年秋末的大秦京師長安,非常之熱鬧。

除了有大秦朝政開始漸漸平息的原因在裡面之外,一些潛移默化的東西也開始開花結果。

一家蜀商劍南會館,開在了長安朱雀大街上。

聽上去並不算什麼大事,但這卻是第一家在長安開辦起來的商人聯合會館。由十三家劍南大商主持,其中半數,皆為皇商,而這裡面還有蜀中劍南蠻族的影子。

這也是商人集團,漸漸登上大秦政治舞臺的開端。

因各條商路的開通,商業漸漸繁盛,富有的商人們開始有意識的爭取更有利的政治地位。

這樣一間開在京師皇城之外的商人聯合會館,使得劍南路的商人們可以同氣連聲,不但在行商當中,能夠減少內部競爭,可以在與其他地方同行的競爭中佔據明顯優勢,而且,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的雛形。

已經升任劍南路布政使,並在此時來京述職的前成都知府寧向嶽,便服到場,也讓劍南路的商人們歡欣鼓舞,對未來充滿了自信。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同樣引出了自大秦立國以來,第一個貪腐大案。

而他們現在自然想不到這些,劍南路的商人們,都在想著在將來,同心協力之下,能於皇家供奉之中,佔據更多的份額。

而西域商路,同樣對他們中的一些人充滿了難言的誘惑力。

可以說,大秦成武七年,蜀人在政治上遭遇了很大的挫敗。但在商業上。卻呈現了欣欣向榮之勢。

當然。這中間到底有多少權貴在推動,他們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就不得而知了。

另外,大秦終於和後周又一次定下了和議。

鄭州方向的戰火,也終於平息下來,秦軍不再進一步謀求整個鄭州戰線的控制權,而是回到了虎牢,滎陽一線。保持對後周京師開封的威脅,卻也不再輕易挑起戰端。

糾纏了這麼久,癥結之處,其實不在於歲幣多少,各自疆界的進退等等,而在於一個名義。

大秦要求後周稱臣納貢,後周卻在此事上寸步不讓。

換句話說,就是卡在了稱臣之議上。

他們可以向契丹人俯首,也可以做女真人的兒皇帝,就是不願在秦人面前低頭。

聽上去很可笑。但事實就是如此。

其中緣故,也不用再做贅述……

另外。大秦要求後周斷絕與河北李任權部的交往,收回李任權之官職,並進一步要求,在大秦出兵懲罰叛臣的戰事到來的時候,後周要出兵相助。

這事兒後周同樣不肯答應,自掘墳墓之舉,後周自然不可能允之,最終,以歲幣加倍為補償,大秦這邊才勉強鬆了口。

實際上,很快後周君臣就後悔了,當然,這是以後的事情,在這裡不用提起。

總的來說,大秦佔據了極為明顯的主動,這是以國力為依託的和議,即便後周不情不願,也是無可奈何。

和議即成,成武皇帝陛下在宮內宴請了後周使臣。

其間唇槍舌劍,勾心鬥角,不用細說。

成武七年八月初,後周使臣踏上歸途,回到開封,使臣對攝政王言曰,西秦君明臣賢,不可勝也,然狼子野心,不得不防。

說了等於沒說,秦人用二十多年時間,內革朝政,外卻強敵,如今已是強盛的讓人不敢逼視,自然君明臣賢,也自然野心勃勃。

但就是這樣的廢話,傳出去之後,又讓後周朝堂動盪了一番,和戰兩派,相互攻訐不休……

好在,攝政王殿下如今無心於此,才沒有在此事上大動干戈,不然的話,這番黨爭,又將產生不少悲情故事才對。

而在大秦成武七年秋末,萬眾矚目的杏林盛會,在長安城西,承恩湖畔的桃林中如期舉行。

與會之人,皆為一方妙手。

實際上,在成武七年下半年中,長安百姓算是有福了。

各地名醫紛紛入京,雖說讓始作俑者香侯府的上上下下越來越是頭疼,但這些名醫進京,為展現自己手段,陸續到長安各大醫館坐館行醫,卻讓長安百姓得了很多實惠。

名聲漸次傳開,也順便讓這次杏林之會變得人盡皆知了起來。

之後杏林會的舉行日期一推再推,也為長安百姓多了許多談資。

今天這個名醫發了脾氣,明天那個名醫有了相好,後天,又有名醫治療治了什麼疑難雜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