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86部分

所以直到二月初三,隊伍才堪堪來到解州。

這次回京,趙石只帶了二千人馬,本來打算都帶著回長安的,畢竟是凱旋歸來,隊伍之中又護送有金人使節,這點人馬,其實真的不算多,但後來和種七娘一合計,朝廷情勢不明,帶著這些百戰餘生的軍兵回京,不定又要生出多少事端,在局勢未曾明朗之前,還是謹慎些的好。

於是兩人已然決議,到了潼關,便從潼關那裡徵調人馬護送,只帶數十心腹,其餘皆遣回河中聽用。

到得解州,見了南十八,孫文通兩位,這兩人,一個大將軍府長史,一個大將軍府司馬,卻是總管河中政事年餘,將河中諸事梳理的井井有條,不但讓前方大軍沒有半點後顧之憂,且在迅速恢復河中元氣上,也有不少獨到之處。

還是那句老話,是金子到了哪裡都能發光,開始時兩人是有些手忙腳亂,但隨著兩人對政務的熟悉,卻越幹越是順手,加之趙石全權委之,少有掣肘,兩人更是放開拳腳,現如今儼然已是河中一方重臣的做派。

但畢竟還是大將軍府下屬,朝廷那邊,開始時著眼於河洛,冷眼觀之的也多,後來到是陸續派來了些地方官吏,對兩人行事表示了一定程度上的認可,但許是忌憚大將軍趙石,或是其他什麼緣故,卻一直未曾加封於兩人。

直到宣旨欽差來到河中,才定下了河中主政的人選。對這兩人卻是提也未提一字,這麼算來,兩人卻是白乾了一年多,放到後世,還不得鬧翻天了去。但實際上。這兩位各懷心思,卻都無意於宦途。

自從大軍東出,南十八這裡隱約就已經流露出了去意,恐怕心裡著緊的。還是後周那邊,孫文通性情剛直,但卻一直不忘故國,心思有點難測,不過卻能看的出來。對於加官進爵什麼的,也是心思缺缺。

兩人都不用商量的,大隊人馬一到,他們處置政務的官衙已經空了出來,一應文策,也都整理的清清楚楚,讓旁人難以挑出一點毛病,也就是沒有官印官服什麼的,不然估計也要掛於堂上。那句話怎麼說來著,對了,叫掛印封金,與這個情形其實差不了多少。

對於好似來摘桃子般的兩位,兩人都是客客氣氣的。想讓這兩人少說一句不成,但想讓這兩人多說一句,更是難比登天,這些時日。段德,王正清兩人對於河中諸將的冷淡早已深有體會。所以對這兩人的做派,也就當見多不怪了。

不過段德兩個這些時日大喜過後,心裡也是發苦,兩人都知道,官場故事,要想做好官,其實就是上下應酬,人情往來,人情都捋順了,才能施展拳腳,不然的話,你就難受去吧。

而可以想見的,兩人在河中的日子還長著呢,但河中這裡的留守軍將,都是大將軍趙石的人,地方官吏,兩人還一個都不認得,讓眼前這兩人引見?

你沒喝多吧?你道這是正常的官場交接嗎?看來啊,就得他們兩個聯手,一點點梳理了,當然,請朝廷派些心腹官吏下來,才是當前急務,唯一讓兩人慶幸的是,這一年多來,河中實際上施行的是軍管,不少軍中將士被抽調出來,梳理民務。

其實,能做的事情簡直太多了,只是南十八,孫文通兩人沒有大義的名分,許多事也只能眼睜睜瞧著罷了,比如金人府縣劃分分外隨意,沿用的還是遼國舊制,數十年不變,隨著一些河道變道,村鎮遷移,早已變得面目全非,到了該改動的時候了。

此類的事情多的很,為保大軍無後顧之憂,南十八,孫文通兩個盡力為之,其實許多地方作的也只是表面功夫,要想改動,除了要看朝廷的意思之外,還真的需要像段德,王正清這樣常駐河中的地方大員不可。

所以說,戰亂後的土地,才是施展才能最好的地方,兩人只要能定下心來,其實不愁沒有施展拳腳的機會的。

但如今沒人關心他們兩個那些心思,兩人也有自知之明,並不多做糾纏,立即埋首政務,為自己以後施政努力去了。

而趙石這裡,到了解州,沒有急著啟程,而是先安頓了下來,至於那位呲牙瞪眼,看上去便外強中乾的金人議和正使,完顏大人,抱歉,還沒出河中呢,一邊待著吧你。

至於獨吉思忠,以趙石這個歷史盲人,壓根就沒聽說過他的名字,當然,也不是沒聽說過,探子回報上到是有的,只是種種緣故下來,對於這人,趙石也無心理會了。

幾仗下來,在他看來,金國,已如年華老去之人,苟延殘喘至今,非是還有多少餘力,而是自家後方不靖的緣故。

什麼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什麼帶甲百萬眾,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