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2部分

甚至。明朝末年國家不斷用兵,財政吃緊的情況下還徵收了——遼餉﹑剿餉和練餉。這三餉是萬曆年間開始啟動,到了崇禎年間,三餉最高達到700多萬兩銀子。

即使加上三餉,明朝整體的平均稅率也是偏低的。

問題是稅收政策,徵收不到特權階層頭上,反而向佔據80%人口,卻只佔有20%田地的底層小地主、自耕農、佃農頭上徵收。

如果說,全國平均稅率是3。3%,對於這些弱勢群體來說。甚至是承受了20%以上的稅率,再加上大地主們殘酷徵收五成以上的田租。本質上,底層的弱勢群體每年只能保留30%左右的收成。年景好的年頭,也只能勉強果腹,年景差的年頭抗壓能力差的佃農、自耕農只能大面積的破產逃荒。

對於小商人來說。朝廷的政策也是美好的,具體執行政策的官差總的壞透了。明朝後期,朝廷的商業稅已經名存實亡,但是具體到官差身上的孝敬,卻是少不了。而這些孝敬,往往是商人經營所得的20%以上。

這樣一來。明朝的普通商人最大的成本支出不是向國家繳納稅收,而是向官員、官差等等階層孝敬的成本。

葛沽經濟特區對於商人產生巨大的吸引力,恐怕不是別的因素,而是葛沽的稅收政策比較公開透明。…;

——普通商業稅3。3%、特殊行業(賭館、妓院)商業稅10%!

除此之外,官府不會徵收其他的稅收,更不會允許官吏們收取孝敬的行為。所以,葛沽經商的商人,經營成本是比較低的。

再加上,葛沽人口密度也是非常驚人,其中的商業利益,往往也能夠讓商人們賺的盆滿缽滿。這樣一來,商人們擁護葛沽政策的,自是佔據了主流。

新上任的廉政部的部長李信,對於私營的商人們,卻保持不信任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