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6部分

敏於事而慎於言”,譴責“巧言 令色,鮮矣仁’可以看出來,而且,當有人說冉雍有仁德沒有口 才時,孔子態度很明確地說:“何必要有口才呢?靠口才對付人, 常常惹人討厭。”(《公冶長》)

可見孔子感嘆沒有口才難以免禍實際上是一種不滿之情,是 針對不良社會現象而發出的牢騷,只不過是“怨而不怒”罷了。

………………………………………………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原文】

子曰:“質①勝文②則野,文勝質則史③。文質彬彬④,然後君子。”

【註釋】

①質:質樸。②文:文飾。③史:虛浮不實。④彬彬:相 雜適中的樣子.

【譯文】

孔子說:“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 浮,質樸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後才可以成為君子。”

【讀解】

這段話可以從各種層次上來理解和發揮。

大而言之,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理解,“質”是指人類樸素 的本質,“文”則指文化的累積。那麼,“質勝文則野”就是指人 沒有文化,就會像原始人一樣粗野,落後。“文勝質則史”就是指 文化過於發達後人類失去了原來樸素的本質,顯得虛浮而沒有根 基,所以要“文質彬彬”,文化的發展要與人類的本質相適應,相 協調。

小而言之,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理解,“質”是指質樸的品質, “文”則是指文化的修養。那麼,“質勝文則野”就是指一個人沒 有文化修養就會很粗俗;“文勝質則史”就是指一個人過於文雅就 會顯得像個酸秀才,書呆子,注重繁文得節而不切實際。所謂 “百無一用是書生”,就是典型的“文勝質則史”,忘了做人的根本。 所以要“文質彬彬”,既要有文化修養,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 這樣,才能夠稱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廣而言之,“文質彬彬”還可以從寫作、藝術、審美的內容和 形式、內在美與外在美、質樸與文飾等各個方面來力。以理解和發 揮,從而使“文”與“質”成為一對內涵豐富而外延廣泛的範疇 得到深入研究。所有這些,當然不是我們在這裡能夠討論得清楚 的。

………………………………………………

正直是立身之本

【原文】

子曰:“人之生也①直,罔②之生也幸③而免。”

【註釋】

①也:語氣詞。②罔:誣罔的人,不正直的人。③幸:僥倖.

【譯文】

孔子說:“人的生存靠正直,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不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