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部分

事會議,決定進攻吉林。9月12日,攻佔吉林,殲敵數百,俘虜約500餘人。與此同時,救國軍還派出另一支部隊佯攻長春,使日偽軍受到很大威脅。日本關東軍急調重兵解吉、長之圍。9月19日,馮佔海與宮長海等部隊在農安三盛玉、伏龍泉一帶會合,經研究決定,吉林抗日救國軍分為兩部分進行活動:在吉(林)敦(化)線及五常一帶活動的部隊,仍留在原地相機騷擾敵人;在吉長線活動的該軍主力和總部人員,由馮佔海親自率領向熱河轉進,以便同關內聯絡,補充部隊裝備,以圖再戰。會後,馮佔海命各部抽出一部分輕重武器和彈藥,留給在原地堅持抗日的部隊,然後率隊向西進軍,於11月到達熱河,被委以東北義勇軍第6軍團番號,同時經國民政府北平軍分會收編為第63軍。

李杜等率自衛軍總部退到依蘭後,不久即遭到日偽軍的猛烈進攻。李杜指揮城內有限部隊奮力抵抗,因城內軍民傷亡嚴重,便率部撤出依蘭向梨樹鎮一帶轉移。丁超心懷異志,拒絕與李杜同行,獨向寶清一帶撤退。

1932年5月17日,依蘭陷落。至此,吉林抗日自衛軍失掉了後方基地,所儲存的被服、糧食、武器彈藥以及兵器修械所、醫院等全部落入敵手。吉林自衛軍經過整頓,已控制了穆稜、寧安、密山、勃利等8個縣的全境,力量雖有很大削弱,但以梨樹鎮為中心的抗日武裝的存在,仍然威脅著日偽對吉林的統治。同年秋後,日偽軍集結重兵“討伐”該地區的抗日軍。9月下旬,日軍首先攻擊駐勃利縣的抗日自衛軍徐國光旅。

12月下旬,日軍第10師師長廣懶壽助中將,指揮本師和第6師第14混成旅、第14師炮兵、裝甲兵以及關東軍飛行隊,分3路向下江(指松花江下游)地區的抗日武裝發動總攻。抗日自衛軍奮力抵抗,但無力長期堅守,李杜遂率部向密山縣轉移。1933年1月5日,日軍攻佔梨樹鎮。6日夜,侵佔密山縣城。9日,進抵寶清縣城,利誘丁超投降。同日,李杜、邢佔清、楊耀鈞等率部3000餘人,在虎林地區渡過烏蘇里江,退入蘇聯境內。稍後,應占斌旅等餘部也相繼過境退人蘇聯。自衛軍其他餘部,如劉化南旅等,則轉移到牡丹江西岸,潛伏在葦河、延壽等地林區活動。

戰鬥在吉東的“吉林國民救國軍”,是由王德林領導的一支抗日武裝。

王德林的部隊,從前是以破產農民為主要成分,被稱之為“綠林”的武裝隊伍,有二三百人。後來被東北軍張作相收編為第3旅第7團第3營。“九·一八”事變時,該營屬延吉鎮守使吉興旅第63團第3營,王德林任營長。他對日軍入侵、吉興投敵十分憤慨,毅然於1931年11月在汪清率部起義,吸收延邊一帶義勇軍、大刀會、紅槍會等組成“國民救國軍”,共約五六千人,活動於寧安、海林、汪清、延吉、和龍各縣,中共黨員李延祿、周保中先後擔任救國軍的重要職務,很多工人、農民、學生、士兵等前來參加,部隊曾擴大到七八萬人。從1932年初開始,三打敦化城,與日軍爭奪長圖路的咽喉地帶,殲敵400餘人;接著又攻打額穆和蚊河,繳獲敵輕重機槍28挺、各種槍支1600餘支。3月,日軍上田支隊等部共數千人大軍追擊救國軍,救國軍誘敵深入,在鏡泊湖地區經連續數次作戰,殲敵250多人,繳獲三八式步槍140餘支。接著,又利用該地草高、路窄、乾旱、風大的特點,進行火攻,使殘敵無路可逃,大振了抗日義勇軍的威風。'《東北抗日義勇軍史》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10~617頁'1932年冬,日軍又抽調騎兵、炮兵和航空兵部隊,加強對李杜、王德林等部的進攻。

為了團結對敵,自衛軍和救國軍達成了聯合抗日的協議,並建立了聯合總司令部,丁超任總司令,李杜、王德林任副總司令,周保中任總參謀長,從而穩定了吉東地區的局勢。

但是,到1933年初,日軍佔領中東鐵路東線進而向吉東地區大舉進攻時,李杜、丁超、王德林等部,由於內部矛盾重重,軍事行動不統一,思想認識不一致,侵害群眾利益,得不到人民擁護等原因,在日軍進攻之下潰散了。隨著丁超叛變投敵,李杜退往蘇聯,王德林等也撤退到蘇聯境內。吳義成留下來,被推舉為代理救國軍總司令,周保中仍任總參謀長,胡澤民任副總參謀長,並將潰散在寧安、東寧、敦化、額穆、安圖等地的救國軍部隊編為1個遊擊軍、4個路軍。由李延祿任遊擊軍司令,柴世榮、姚振山等人任各路司令,繼續堅持抗日鬥爭。

此外,1931年10月成立的“吉西抗日軍”,193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