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儒生,並不都是頭髮花白的老頭兒,其中有許多在四旬左右的壯年儒生。
咸陽宮的大殿之中,七十個儒生排排而坐,面前都有桌案,桌案上放著鮮果。
七十個儒生在咸陽太學館已久,老皇帝在世的時候,並不怎麼召見他們,只是讓他們修編史書,整理上古遺聖的著作論述。
秦皇雖然焚書,但每一類都留有存稿,存放於太學。這些儒生每日只是在太學研習文章道理。
此刻,大殿之中靜悄悄。
儒生們鼻觀口口問心,很有禮節的端坐在几案之後。胡亥殘忍好殺的傳聞,**奢靡的作風,儒生們早有耳聞。
這一刻,他們不知道帝國年輕的皇帝又有了什麼新的想法,只能默默的等待。在這些儒生心中,他們學富五車,為的就是把自己的才能賣給帝王之家,換個青史留名,封侯裂地。
讀書人雖然清高,但也離不開物質生活。衣錦還鄉就是讀書人對人生態度的一大詮釋。
在這群儒生中,有一個四十多歲的儒生,天庭飽滿,一對淡眉之下兩隻漆黑如同點墨的眸子中透著審視。他不同於其他儒生一樣鼻觀口口問心的不問外物,而是四處觀望這座大殿。
尤其是看到胡亥辦公的大方桌上堆積如山的竹簡之後,漆黑的眼眸一亮。
就在這時,大殿外傳來閹人刺耳的高喊聲:“皇上駕到!”
“譁”眾儒生立刻跪了一地。
胡亥挺拔的身姿出現在大殿門口,看著面前黑壓壓的七十個儒生,臉上閃過一絲笑容。
這些儒生算是老皇帝留給大秦的底蘊吧!當尊重。
想到這,胡亥雙手向兩側平伸,大聲說道:“眾位博士,平身。”
在眾儒生悉悉索索起身的時候,胡亥邁著大步走到那方桌之後,向諸位儒生先施個學生禮,這才坐下。
文人,自古清高,就低不就高。如今胡亥放下帝王身姿,向他們行了一個學生禮,立刻在這七十人中建立起了好感。
“似乎這皇帝也並不如傳言中那麼壞。”許多儒生在這一刻都抱有雷同的想法。
除了那眸子如點墨的儒生,他只是在胡亥施禮的時候,安靜的回了一禮。臉上卻不動聲色,不悲不喜。
“朕,今日請各位博士來咸陽宮,是為大秦獻計獻策。今日,在這大殿,言之無罪!”胡亥沒有繞圈子,直接向這些儒生表露了自己的心思。
在他話說出的瞬間,下面的眾多儒生靜了一下。
這些文人,久被壓抑,只能在太學館安心做學問。其實文人都是有夢想有抱負的。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沒有一個人不想學完文武藝,貨賣帝王家。
只可惜,法家當道,李斯、趙高這些法家一脈之人對儒家,甚至其持其他學說的人抵制的非常堅決。
如今皇帝給機會,這些被壓抑了多年的書生終於又看到了希望,有些膽大的立刻躍躍欲試。
“今日,朕要問的這個。”說著,胡亥拿起了面前几案上的一卷竹簡。
他緩緩開啟,竹簡上奏報的是三秦大地之外,函谷關之東,張楚陳涉的叛亂。
胡亥簡單的把竹簡上的奏報說了說,然後期待的看著七十個儒生說道:“朕已經派出少府章邯,他率領驪山赦免的死囚暫時拒敵。可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治標不治本。朕希望各位博士不吝賜教。”
文人怕事。
沒事兒的時候,在太學館議論朝政,都是口若懸河。
如今胡亥當真問政於他們,卻沒有人站出來,就連剛剛躍躍欲試的幾個人都感覺到事態重大,不宜表態。
胡亥掃視了一圈,見沒有人說話,臉上露出了失望的神色。
他嘆息一聲,可就在那聲嘆息尚未落下的時候,一個聲音傳了出來:“臣,淳于庸上奏。”
第30章叔孫通(1)
“淳于庸……”胡亥心中重複著這個名字,眼前這個儒生不過三十上下,眉目清秀,身材勻稱,中等的個頭。略顯蒼白的臉上因為激動亦或是緊張,有一層細密的汗珠正緩緩的滲出。
胡亥暗歎一聲,儒生們之所以如此,不怪他們膽小。而是這秦二世的名聲的確不怎麼樣。
想到這,胡亥臉上露出他能做出最溫暖的樣子,鼓勵的向淳于庸點了點頭。
果然,淳于庸看到胡亥的神思,原本就挺直的腰身又直了一點點:“臣等,在太學館也曾聽到留言,言說陳涉起兵,其將武臣已經掠下趙地,各地烽煙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