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7部分

開心就好。來,咱們來看看這錦盒裡裝著的到底是什麼東西。”

來到劉老的工作室,楚琛把錦盒外面包裹著的塑膠紙都揭了下來,開啟錦盒一看,裡面居然放著的是一幅絹本書畫。

在書畫界,將字畫繪製在絹、綾或者絲織物上,稱為絹本。不過絹本雖然看起來較名貴,但底色不及紙本潔白,而且由於絹本繪畫前準備功夫較多,因此也不及紙本通行。

而且絹本還有兩點不足,不但容易被蟲蛀,另外還容易被折損,沒來紙本來的容易儲存。所以古代書畫卷本雖多,但真正能夠無損的儲存下來的作品,並不多見,特別是一些歷經千年的作品,能夠無損儲存下來的,那是更加的少見。

看到裡面居然放的是幅絹本作品,而且楚琛他們發現,從側面看上去,絹面上有一層淡淡的光亮。

絹面上的這種光亮,俗稱“鏡面光”。之所以有這種效果,是因為絹本的特性,所以傳世儲存需要經過若干次的重裱,每次操作都要加膠、加礬,並且用石頭加蠟將書畫的背面用力地軋光。次數累積的多了,就出現了這種光亮的效果。

而這種情況一般只出現在宋元以前的絹畫作品上,明清及其以後的絹本,一般是見不到這種情況的。

看到這幅作品,年代居然是至少是宋元時期,三人驚訝的同時,表情也變的非常的慎重。

把桌子清理乾淨,楚琛戴上手套然後小心翼翼的把東西從錦盒裡面拿了出來,慢慢的平鋪在了桌子上,一幅絹本設色山水畫,頓時就映入了大家的眼簾。

設色指的是用了用了顏色的國畫,因為傳統國畫,很多都是隻用水墨,而用了顏色的就叫“設色”。

國畫向來是非常重視設色的,所以古代把圖畫叫做“丹青”。丹是硃砂,青是藍靛,都是繪畫上常用的顏色。《晉書》說顧愷之“尤善丹青,圖寫特妙。”杜甫贈畫馬名家曹霸的詩,題名為《丹青引》,可見“丹青”之名已為人們習用。

設色是古代畫家必須掌握的基本技法,所以謝赫把“隨類賦彩”列為“六法”之一。

這幅絹本設色山水畫描繪的是隱士的山居生活,只見畫面上兩座山之間的山谷,有溪水曲折蜿蜒而下,匯成一個波紋漣漪的溪池。

池岸有竹籬茅屋,後院有女僕在勞作,籬門前有牧童騎牛,小道上有農夫趕路,一亭榭伸入水中,高士倚欄而坐,舉目眺望,神態極其悠閒,其夫人則抱兒與僕女嬉戲於旁,一派平淡然而其樂融融的生活情景。

屋後山腰有懸泉拾級而下,至山腳彙集於溪池。水流及湧波以細線勾畫,一絲不苟。

此圖中溪池、溪水、山坡、近山、遠山的畫法各不相同,而竹籬茅屋、近樹、遠樹的畫法也不盡相同,但它們的組合有節奏、有變化,整幅畫面可以說非常的和諧。

這些景緻和畫家筆下的那些惟妙惟肖的人物,有機的結合在了一起,不得不說是一場視覺盛宴。

這幅作品,藝術水平之高,簡直讓人歎為觀止。不過在場的三人之中,就算是楚琛都涉足古玩界已經五年了,畫作剛映入三人眼簾的時候,就覺得有些熟悉,當三人看到畫作的款識之時,每個人都不由的大驚失色。

“這……這……這怎麼可能,爸,我不會看錯吧。”

雖然劉琴舒到現在為止,並沒有在楚琛面前,顯露出她有多麼高深的古玩鑑賞能力。但不要忘記了,她可是從小就在劉老的身邊學習古玩方面的知識,就算是天賦再怎麼不好,幾十年下來了,水平會差到哪裡去?

看著這幅作品上多條題跋,還有大大小小十多個鈴印和收藏章,每個印章都代表著一位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證明此圖是傳承有序的作品,再加上劉琴舒沉浸在書畫中幾十年的專業水平,幾乎可以斷定,這幅作品就是一件真跡。

當然,如果換作其他人的真跡,或者劉琴舒還不會這般驚訝,但此畫的款識卻是“北苑副使臣董源畫”,這就不得不令她大驚失色了。

董源,字叔達,中國五代南唐畫家,源一作元,江南鍾陵人。他主要活動在南唐中主時期。官至南唐主李璟時任北苑副使,故又稱“董北苑”,南唐亡後入宋,被看作是南派山水畫的開山大師。

董源善山水,兼工禽獸。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畫而不為奇峭之筆,記載說他山水多畫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唐無此品”。米芾曾盛讚其山水曰:“峰巒出沒,雲霧顯晦,不裝巧趣,皆得天真”。

五代的《畫鑑》裡記載:〃董源山水有二種:一樣水墨,疏林遠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