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江湖飄,拐個遊俠當保鏢》最快更新 [aishu55.cc]
孤女院在城郊的一個莊子上,幾人乘田嘉的馬車,不多時就到了。
過了“樂善好施”牌坊,就是孤女院正門,其上掛著啟明孤女院的牌匾。
門前立著兩塊方碑,字跡修雅有風骨,一看就知是蘇曉夢的手筆。一塊兒介紹了孤女院的歷史,一塊兒是善款的感謝名單。
穿過一條林間小道,視線豁然開朗。平闊的演武場和背書檯就在眼前,戲臺正是搭在上面。
幾人下車步行進院,蘇曉夢一邊給他們帶路,一邊給他們講孤女院的起源。
啟明孤女院的前身是收養溺嬰的遺孤院,由一對惠商夫婦,黃世傑和孫怡出資建立。
二人是少年夫妻,感情甚篤,一人謹慎周全,一人敏銳果敢。兩人攜手,從倒騰小物件白手起家,後又創立了卓信商行,一躍成為惠州鉅富。
賺取鉅額財富後,他們還不忘行善鄉里,辦義學、施粥飯……這樣兩個儒商,卻兒女福薄,子嗣艱難,唯一的女兒五歲就夭折了。
夫妻倆悲痛欲絕,整日以淚洗面,見到別人家健康伶俐的女兒就羨慕得不行。
只是沒想到,他們想要女兒活下來而不得,別人家卻將健康的女嬰活活溺死!
惠州多商,巨賈們競富鬥侈,民間也流行厚娶厚嫁。對於普通人家來說,辦一個稍微體面些的婚禮就需要五十兩銀子。
要知道,不算外快打賞,鏢師這種刀口舔血的職業,一月的基本薪水也才四五兩銀子。
而普通人家,要節衣縮食數年,才能攢下一個孩子的嫁娶費用。
何況,家裡還不止一個孩子呢?
這些費用,則大多是優先給到兒子。很多姑娘被剩在家裡,遲遲嫁不出去。
厚嫁之風氣帶來的另一個後果,就是女子出嫁,若帶的彩禮不豐厚,就會被姑婆輕視。回門或是年節的時候,孃家也得準備禮物。
重男輕女、婚嫁費用高、婚後扶持成本高,為逃避養女兒的這些花費,很多家庭會在女兒剛生下來的時候將其溺死。
生女不舉,是家常便飯。
即使天子曾下詔禁絕這種現象,也沒能從根本上改善。
惠州曾有一段時間,溺死女嬰以殺子罪懲處。但溺嬰事秘,旁人往往難以得知。
後來此法還成了相互攻訐的工具,只能不了了之。
一次夫婦二人訪親迷路,正看到一箇中年男子要將自己的親女沉入潭底。若不是他們制止,這個女嬰也成了塘底亡魂。
他們把女嬰抱回家,專門找了乳母,想著把孩子養大。
但天下溺嬰之事何其多,他們想著能救則救,於是騰出一處別院,專門收養別人家不想要的孩子。
他們發出宣告,還真有人把孩子裝在籃子裡,丟在他們門口。不僅有女嬰,還有五六歲已經記事的女孩。
自家的孩子也是這個年紀,卻沒能活下來。別人的父母,於心何忍吶?
夫婦倆將其視為己出,延請女教師教養。她這樣四肢健全的還算好的,還有些因為救助太晚已經身患殘疾。
院裡大多都是幼女,因為大些的女孩子,有些就被髮賣出去做童養媳,或者被賣到花街柳巷。
這些女孩子按年齡被分成三個班,分別找老師和乳母教養。
自此,遺孤院的雛形形成了。
但周邊村落,很多人都沒聽說過遺孤院。就是聽說過,他們也不願進城,生下女嬰依然就地溺死。
為了多救下一些女嬰,兩人在官府衙役張貼告示,又請了行腳商人幫忙傳播。一些大村落,他們還安排了馬伕,幫忙運送嬰童。
這些女孩兒裡,最大十一歲,最小才三個月。院裡起初也沒什麼規章制度,男童照收。
但後來發生了一些事,寒了兩人的心。蘇曉夢說起時,頗有些憤憤不平。
原來,知道他們這裡肯收養孩童,就有貪便宜的人,把男童送到這裡養。院裡養上幾年,養大了,家裡人又來撒潑要回去。
就算不是父母,還有宗族裡的親戚,想要找人承祀,就會領回去。
遺孤院請的乳母,也會更偏愛男童。好東西緊著男童吃,男童欺負女童也不管,還會讓小姑娘去伺候“小少爺”。
有個男童甚至把一院的小姑娘,當做自己的後宮嬪妃,隨意支使。
更有乳母貪贓院裡的錢,補貼自家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