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34部分

工業差距也會不斷加大——有鑑於盟國隨時可以關閉對蘇貿易通道,莫斯科雖然對荷蘭政府的抗議作出了生硬的回應,但前線部隊對埃姆登的炮擊規模有明顯的縮減,而當德國的高空偵察機掠過這一地區時,航拍照片清楚顯示蘇軍已將重炮和遠端火箭炮撤走。

密集炮火壓制一貫是蘇軍的重要制勝法寶,而沒有了利齒,蘇軍這隻老虎還不至於喪失攻擊性。潛伏在下薩克森地區的德國情報人員很快觀察到了蘇聯裝甲部隊的大規模調動,至少一個坦克軍的兵力正由不萊梅向埃姆登地區隱蔽移動。得到情報之後,德軍迅即利用夜間航渡向埃姆登守軍增調大量反坦克裝備,守軍遂利用這些裝備加強防禦力量,並在防線的重要地段集中佈設雷場,而蘇軍也透過轟炸和空布水雷加強對埃姆登的封鎖。至11月7日,蘇軍新一輪攻勢吹響號角,為了踢開德國北部的最後一塊“絆腳石”,蘇聯軍隊果然在進攻中投入重兵。在十數個航空團的輪番轟炸下,埃姆登地區幾乎成為低於海平面的窪地,而超過兩百輛坦克在大量支援戰車和戰鬥步兵的策應下集中猛攻埃姆登北部防線。交戰最激烈之時,蘇軍祭出絕招,利用陸路秘密運抵埃姆斯河的快艇搭載士兵攻擊埃姆登港口,蘇軍登陸部隊一度控制港區,關鍵時刻,德國海軍的快艇部隊冒著敵機轟炸掃射抵達埃姆斯河口,攔截了運送後續登陸人員的蘇軍快艇,埃姆登守軍隨後組織兵力奪回港區。經過兩天一夜的鏖戰,德軍以不足兩萬人的兵力擊退蘇軍進攻,在這並不適合防守的沖積平原地形演繹了上萊茵河谷式的頑強防禦戰。

………【第84章 絕地大反擊(上)】………

深秋時節,雲幕低垂,冷風送寒,大地漸增蕭瑟氣息。龐大的阿爾卑斯山脈和蜿蜒的多瑙河水系漸漸從金秋的絢爛轉入冬日的純潔,兩種偉大的自然地形交錯於德奧邊界,使之成為極富特色的壯麗景觀。

伴著清晰的發動機嗡鳴聲,一架橄欖綠色塗裝的雙發飛機從蜿蜒流淌在奧地利境內的多瑙河上空飛過,這裡距離上奧地利州首府林茨約有40公里,往西差不多20公里即是德一奧邊境。視線中,一座座鋼鐵或水泥的橋樑橫跨於美麗的多瑙河之上,德國的戰火併沒有給奧地利人帶來刮禁惡果,他們仍能使用這些橋樑,但每一座橋樑都受到蘇軍部隊的嚴密管控,通行於此的車輛乃至行人的大件行李都必須接受檢查。除了陸上警戒線,蘇聯人還運來了大量的防空武器,固定的、機動的,部署在橋樑周圍提供24小時的防空保護,但奧地利人並不會因為蘇聯人對本國橋樑的看護而心存感激,他們雖然沒有德國人那種崇尚戰鬥榮譽的瘋狂,但大多數人都流淌著日耳曼的血液,他們同情友邦軍民的抗蘇戰爭,更憎惡蘇聯人強加給自己的枷鎖。

只要不必冒著當場被擊斃的風險,他們樂於為日耳曼人抗擊蘇聯的事業做些貢獻一傳遞情報、掩護人員以及提供食物等等。

對於常見的、平緩飛行在中低空的裡蘇諾夫2型運輸機,奧地利人無動於衷,守衛橋樑以及交通樞紐的蘇軍官兵們也沒有太過在意,這裡畢竟是奧地利,在蘇軍奧地利方面軍翻山越嶺進入德國之前,國境那邊的德國武裝人員從未有過挑釁舉動,發生在德國東部和北部的激烈戰事也牢牢牽制住了德軍捉襟見肘的兵力。於是,缺少坦克和重炮的蘇軍奧地利方面軍短短几天便勢不可擋地逼近慕尼黑,近日更將這座德國戰時首府包圍起來,戰事的發展使得駐防奧地利的蘇軍官兵日日警戒而日日平安,精神上已然出現了小小的鬆懈。此外,由於阿爾卑斯山脈的天然障礙,蘇軍指揮聯絡人員在奧地利與德國之間往來基本上都是搭乘飛機,而雷達螢幕上時時變動的光點看起來令人眼花繚亂,多幾個、少幾個也不是那麼明顯。最近一段時間,設立在韋爾斯的蘇軍航空指揮部常常受到不明訊號的干擾,致使地面中心與航空部隊之間的通訊聯絡時斷時續,一時間聯絡不上,蘇軍航空人員也不至於將其列為危險情況。

在機翼和機身均有醒目紅五星標識的雙發運輸機上,銘身穿德國空軍制服的機組成員個個眉頭緊鎖、神情嚴峻,機艙裡的儀器裝置遠遠超出一架普通運輸機所需,伸縮式的機槍炮塔也是相當高階的配置~在增加造價和操縱複雜度的同時,使得外觀儘可能接近於無武裝的運輸飛機。這架經過複雜改裝後的美製c…47已然成為發射X…1型制導炸彈的發射平臺,在它靠近機首位置的控制區,臉龐削瘦的投彈操作手透過瞄準器反覆觀察,當飛行員第二次操縱飛機從河流上空掠過時,他以德語通告同僚們:“攻擊開始,各自準備!”

除了複雜排除彈艙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