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的主流思想。
張有存將戰報遞給了鮑肯內德,鮑肯內德看了幾眼,臉上露出了吃驚的表情。
鮑肯內德是受日本實際的統治者、幕府大老井伊直弼所託來調停的,中國武力入侵長崎,在江戶駐有領事的兩國,美國人默不出聲,荷蘭人卻希望在這次衝突中能得到利益,自然巴巴的跑來調解。
但看著戰報,鮑肯內德就知道,事態的發展遠遠超出他的估計,也不是他能影響的了。
張有存笑著說:“鮑肯內德先生,請您轉告井伊直弼大人,我期待與他的會面。”
鮑肯內德瞭解的聳了聳肩,點頭。
就在張有存和鮑肯內德會面的同時,惜陰書院中葉昭也是喜氣洋洋,他自然不會這般快收到“肥前合戰”的訊息,但有兩樁喜事。
第一樁,琉球國派出使者來到南京,表示向南朝朝貢,而且接受了外務部提出的條件,從此斷絕與北朝、日本兩國的朝貢關係,只向南朝一國稱臣。
副總理大臣李蹇臣接見了琉球使者,自然令琉球朝貢使感激不已,更寫詩一首讚美天朝上邦對琉球的重視。
琉球人大多兩個名字,一為唐名,一為和名,朝貢使來中國,自然是用唐名,喚作上官德,乃是琉球國的物奉行,從二品官員。
葉昭也琢磨要不要設宴款待他,以顯天恩浩蕩。
第二樁喜事,臺灣知府陳懋烈率臺灣軍民寫了降書歸降,這卻是威嚇臺灣港口的兩艘炮艦駛去日本後發生的事,想來南朝水軍佔領日本長崎的訊息也傳到了臺灣。南朝對臺灣,百般容忍,不起兵戈,水軍揚威異域,臺灣軍民定然感佩,怕陳懋烈就算不情願,卻已經控制不了局面,這才有歸降一說。
也可說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了。
葉昭正琢磨要不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