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選在秋季科舉,是因為大安並不禁止皇子參加考試; 只是需要徹底的隱去姓名。之前大安都是在盛夏舉行科考的; 盛夏苦熱; 那時的太子為了體驗官場百態,親自經歷了一輪。
三日之後; 他只覺得身心俱疲,太子平素精於騎射,又有太醫時刻為他保養身體的情況下還只是能夠勉強支撐完這三日的考試。出了考場之後; 那位太子他才得知自己在考場之外結識的幾位有識之士; 都因為體力不支而未能完成考試。痛惜之下,太子便看出了在盛夏這種時節的考試很有可能使得他們大安失去許多人才的弊端。
在這位登基之後; 最先做的一件事情便是將科舉改革,時間從盛夏挪到了中秋節之後,那時候錦城的天氣較為涼爽; 每一年被人從考場上抬出去的學子大幅度的減少。
顧佑安深知自己的兒子很有讀書的天賦; 更何況他自幼就跟在自己的岳父; 更是恩師的李家老爺子身邊長大,顧佑安這些年參與主持過數次科考,雖然這次因為自己的兒子也參與其中,所以要有所避諱; 因此從頭至尾顧佑安都沒有過問科考之事,但是顧佑安心裡是有數的,只要他兒子顧雲城正常發揮,榜上有名總還是沒有問題的。
顧佑安身在官場,可是卻沒有一定要求自己的兒子也深入其中。他讓兒子讀書,懂得許多的聖賢道理,只是為了能讓顧雲城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兒。至若功名和前途,顧佑安只希望顧雲城有本事自己養家餬口,日後可以照顧自己的妻兒便是了。
顧佑安不求,顧雲城對自己卻有所要求。他希望自己能夠像父親一樣,為大安的百姓做一些事,不枉費外祖父和父親還有書院的一干先生的教誨。而科舉這一途,是天下所有的讀書人唯一踏上仕途的道路。大安自太|祖時期起便有科考制度,歷經數百年,程式發展的越發的嚴苛和清明。
凡是能夠入朝為官之人,無論文武,都需要走過這一遭。而就連皇帝的兒子都沒有辦法徇私舞弊的考試,已然是難得的公正了。
因此,顧雲城一直很努力,哪怕周遭所有的人都說以他的學識,他定然可以金榜題名,可是顧雲城依舊日日苦讀,從沒有鬆懈的時候。答應了幼弟要帶著他打馬遊街,顧雲城便要更加努力了才是。
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當日文試和武試是同時進行,武試那邊不過兩個時辰就早早的放出了訊息,公佈了前三甲的人選。習武之人並沒有太多的花樣,不拘你用什麼武器,抽籤之後一輪一輪的打過去便是了,到最後剩下的三人也很容易就排出什麼狀元榜眼和探花。雖然說也是“殿試”,可是也不過是最初的時候那幾人能夠面見一次天顏便罷了。
若是皇帝有成年的皇子,譬如成帝自己,在年歲稍長之後也是代替父親去監督觀看武試的,可是如今成帝膝下雖然已然有三子,不過最大的太子明睿也不過九歲,如今十月天氣寒涼,讓一個小孩子在外凍上兩個時辰也終歸不妥。所以這些人便是在同為武將的將軍們的注視下比過一場,最終將結果呈給皇上。
哪怕是新科狀元,也終歸是要在軍中歷練的,所以對於參加武試的兒郎們來說,在他們日後的上司面前好生表現,用處未必比在聖上面前掛上號用處要小。
可是文試那邊便有些不同。文試的殿試是由皇帝親自擬定題目,之後由排名在前的十個人當堂書寫策論,皇帝讀過策論之後,還會根據他們殿試的情況隨機的提問,最後這十人全部去偏殿,由皇帝和眾臣一同探討前三甲的歸屬。
這一年的殿試,前三甲的歸屬並無太多爭議,顧丞相之子顧雲城,太傅之子張家六郎張彥嶽,還有蘇杭有名的才子沈自橫。只是在這三個人到底誰是狀元的問題上,朝中的大臣們便產生了不小的爭議。
沈自橫倒也罷了,沈家曾經也是在錦城之中風光一時的家族,出過幾位寵妃和重臣。不過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沈家人深諳這個道理,所以急流勇退,接連三代無人入朝入宮,一直到沈自橫這一點,沈家才重新有人參加了科考。
而顧雲城和張彥嶽,兩人的家族都是正鼎盛的時候,顧家家主官至丞相,而張家不僅出了一個太傅一個將軍,張家二郎張敬庭更是上一次科舉的狀元。因此群臣之中便有人上奏說“難平天下悠悠之口”,想要將兩人剔除此次前三甲的名單,至少,不能讓這兩個人中再有一人成為狀元。
可是這張彥嶽和顧雲城的確才華出眾,在學子之中也很有些口碑。若當真因為家世太顯赫而將這兩人排擠出三甲之列,恐怕會寒了天下讀書人的心——對於讀書人,都特別是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