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那一行。
林海粗略掃了眼在場貢生。至多不過三百人,旁邊站著的是有關官員,三位副考。五位輔助考官,早就已經各就其位。
過了一會兒,皇上從外面走了進來。眾考生連帶眾位監考的考官,嘩啦啦跪下了一片“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皇上走向龍椅上坐著後,才虛抬手道:“眾愛卿眾貢生平身!”
眾人謝過恩。紛紛站了起來。
聽皇帝說了幾句勉勵的話,便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等待發卷。
剛剛那麼點時間,出於禮節,林海根本不可能抬頭去看聖上是什麼模樣,因此,目光平視甚至有些下壓的結果。就是看到了一點玄色上帶著點金皇色的衣袍,心中不由腹誹,果然電視上說皇帝一年四季都穿那種金黃色的朝服那是騙人的。哪個皇帝受得了天天穿那個啊,不說重量問題,審美也疲勞了好吧,不嫌顏色刺眼嗎?
殿試的題是由皇帝選下的,林海一看題目。便皺眉。不僅林海皺眉,在場的大多數考生都皺眉。
殿試的題目:鳳朝最近財政出了一點問題。國家稅收徵收困難。讓考生暢所欲言,如何增加國家稅收。
這題目說易不易,說難不難。容易的地方在於誰都能說出幾個要點來,難的地方在於,如果只說假大空的話,肯定不能討好皇上。如果針砭時弊,措辭嚴厲的話,卻又會得罪很多大官。而且有關國家稅收的問題,試問眾多考生當中,有幾個是對稅收問題有深入瞭解的?
林海一邊靜靜地磨著墨,一邊思索。這種題目想要投其所好,一鳴驚,說些驚之語是不怎麼可行的,三百個貢士,皇上不可能親自一一閱卷。
何況,皇上學的是治國帝王術,八股文什麼的,大概沒幾個皇帝乃至皇子擅長的,說句不客氣的話,估摸著就算讓皇上選,抬錯了格,該避諱的沒避諱,皇上都不一定看得出來。因此,按照常例,會由八個閱卷官先行傳閱並評價,選出好評最多的十份才會被送到御前,再由皇上圈定名次。而以皇上一貫用的法子,這八個閱卷官自然不是一條心的。
他雖然是會試第三名,要是在這裡想要劍走偏鋒討好皇上,反而很有可能在閱卷官那裡討好不到好,畢竟八個閱卷官雖然不是一條心,但是要是觸及到了他們的共同利益的時候,一定會聯手的,說不得就被黜落,落到三甲裡面去,那才叫得不償失呢!
因此必須要想好一個切入點,既不能觸及閱卷官的利益,又能討好皇上。可是這等魚與熊掌兼得的好事哪有這麼容易,林海冥思苦想了很久還是不得思路。
突然林海眼睛亮了起來,要增加國家稅收,一般的答案無外乎開源和節流,增加稅收專案等等。但是這些辦法,只能收一時之效,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而且要多增加了一下納稅專案,又是小老百姓遭殃了,很容易引起暴動,前朝可不這麼著比推翻的嗎?因此這條方法,一般不是到了最後,一般有點智商的皇上都不會用這一條的。
但是有一點卻可以利用起來,如果寫得好的話,倒也不失為一篇佳作,最重要的是,既沒有觸及朝廷重臣的利益,在皇上的眼中,這樣的說法也不是空談,很有實際操作的可能性。
林海的辦法和簡單,就是鼓勵商業。只要商業發達了,必然會帶動一個地方的經濟,反過來能刺激農業的發展。當然,如何使得商業發達,必須要有一個精明能幹的幹吏來實施才行。紀雲也只是從理論上闡述了可行性,並沒有實際的操作流程。
當然,封建社會奉行的是民以食為天,國以民為本,把農業作為最重要的一環。縱觀歷朝歷代,除了元朝,無不是重農輕商。尤其在少數幾個朝代,商人的地位更是低的不能再低。商人再有錢,出門都不能穿絲綢,只能換成粗衫。商人的政治地位,還在農之後。當然,就算是在重商的元朝,也不知真正意義上的扶持商業。只是元人扶持色目人經商,成為統治階級斂財的工具。
古代輕商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商人屬於流動人口,而古代的戶籍都是相對固定的,不然不易於管理。戶籍制度的改革,便是在現在都還是處於摸索狀態。
因此,林海只是從理論上闡述了商人可以為國家帶來的稅收,實際上遠遠大於農耕稅收,更沒有敢寫什麼提高商人地位的事。而且商業只不過是提了那麼一點點,林海根本沒有打算通篇寫商業,他不過是略略了寫了三百字左右,便開始寫自己真正的主意——海上貿易,再準確的說就是收海關稅。
本朝並無海禁這一說,對外政策相對也比較開放,要不然,海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