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第三十章 “以生存作賭注”

(原稿138頁中間段) 在美國,能源不足直接動搖了美國資源用之不竭的信念。這種觀念已經成為美國的一種特性和經驗,直到1973年10月,大部分公眾甚至不知道美國進口原油。但開車人在幾個月時間裡,莫名其妙而又無可奈何地看著汽油零售價上漲40%……

第三十一章 歐佩克對石油的統治地位

(原稿151頁第二段) 不管出於政治和經濟上何種考慮,沙特人在一次又一次的歐佩克會議上有目的地和堅決有力地貫徹他們反對繼續提高石油價格的政策。他們堅定不移的立場曾一度迫使歐佩克接受兩個不同的價格:一個為沙特及其盟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制訂的低價和一個為另外11個成員國訂的高價。當別的石油出口國尋找提價理由時,沙特相反卻提高產量,試圖削弱市場。但這樣一來,他們困窘地發現,他們的生產能力並不如預先設想的那麼高……

第三十二章 各國石油政策的調整

(原稿159頁最後一段) 日本國內發生了爭奪能源決策權的激烈鬥爭。儘管如此,日本仍從各方面大幅度調整其能源方面的立場。這一立場是以60年代初以來一直能取得廉價和可靠的中東石油為基礎的。現在中東石油再也談不上廉價可靠了……

第三十三章 第二波震盪:大恐慌

(原稿177頁第四段) 接下來便是真正的石油短缺。伊朗畢竟是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但若以全球需求量為5 000萬桶計算,短缺量也不過4%一5%,為什麼4%—5%的供給短缺會使價格上漲150%呢……

第三十四章 “我們命在旦夕”

(原稿188頁第一段從而史威夫特開始) 而史威夫特仍以一種不帶感情色彩的職業口吻向美國一端震驚的聽眾繼續敘述著眼前所發生的情況。“我們命在旦夕,”是她的最後一句話。隨後一個襯衫上彆著霍梅尼畫像的伊朗年輕人就從她手中搶走了話筒。美國人都被矇住眼,被帶走並關押起來……

第三十五章 石油成了極端重要的商品

(原稿204頁第三段) 當然,早在19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當石油還處於它商業時代的初期,賓夕法尼亞州西部的油價大起大落時,石油就已經成為一種商品了。而且,人們也認為石油不同於其他商品。經過第二次石油衝擊的風波之後,國際原油交易的一半以上是在現貨市場或以現貨市場定價出售的……

第三十六章 讓人冷汗直流:石油價格會下跌到什麼程度?

(原稿220頁第三段) 石油世界的普遍反應是震驚。歐佩克發生了痛苦的分裂。伊朗、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希望歐佩克採納新的更低的定額以把價格恢復到每桶29美元。高產的國家,主要是沙特和科威特,堅持恢復市場份額的立場。同時,歐佩克的兩個主要成員國,伊朗和伊拉克,已陷入一場殊死搏鬥之中,而且伊朗對阿拉伯石油出口國的敵意也絲毫沒有減少……

尾聲

(原稿232頁第一段) 1990年8月2日凌晨2點,幻影破滅了。10萬伊拉克部隊發動了對科威特的入侵。伊拉克的坦克沿著六車道高速公路向科威特城駛去。於是,冷戰後的第一場危機以地緣政治性的石油危機形式出現了……

致謝

大事年表

譯後記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二章 “我們的計劃”:約翰?洛克菲勒和美國石油聯合體(1)

1865年2月的一天,在俄亥俄州的克利夫蘭發生了一場奇特的拍賣活動。該城最為成功的一家煉油廠的兩個高階合夥人又一次為擴充套件的速度發生了爭吵。更為謹慎的一方,莫里斯?克拉克以散夥相要挾,而作為合夥另一方的約翰?洛克菲勒出乎意料地表示同意。接著兩個人同意舉行一次私下拍賣,出價最高的一方取得公司。

報價從500美元開始,但很快上升。莫里斯?克拉克很快出到萬美元。洛克菲勒不動聲色地提到5萬美元。克拉克舉起雙手,說道:“約翰,我不加了。這買賣歸你了。”洛克菲勒提出當場開出支票,克拉克說不必著急,於是兩人握手告別。

那次握手標誌著現代石油業的開始,並使賓夕法尼亞近乎瘋狂的繁榮所造成的混亂狀況出現了秩序。這種秩序的代表形式即美孚石油公司。在力圖完全支配和控制世界石油貿易的過程中,這家公司發展成複雜的全球性企業,將便宜的照明用油送到世界最邊遠的角落。它按